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是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关于课题分离的话题中,哲人讲到了他跟父亲关系的案例,跟我的经历很相似,引起了我的共鸣。
哲人自幼与父亲关系不好,似乎从未进行过真正的对话,在20多岁母亲去世之后,与父亲的关系更加恶化。在他的记忆中印象很深的就是被父亲殴打的印象,记忆很深刻的是逃到桌子底下之后又被父亲拽出来再狠狠打。
在一开始哲人也认为这样的童年经历造成了心灵创伤,因为那时候被打所以关系不好,这是
弗洛伊德原因论的想法。
用阿德勒的目的论的立场来思考,因果律的解释就会顽强颠倒过来。也就是说,哲人是“为了不想与父亲搞好关系,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为什么有这样的目的存在呢?因为如果不修复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有好处,好处就是自己的人生不顺利就可以归咎给父亲,还有一部分对于父亲的“报复”。
从原因论的角度来说,因为被打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就束手无策。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么“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我与父亲的关系也有点复杂,父母也许很固执,他的心不会轻易变化,很可能我自己内心的一些受伤的经历他根本就不记得。但是当我们下定修复关系的决心之后,父亲怎么看我,对我主动修复关系的行为什么态度等,这些都与我没有关系。这是课题分析,问题在于我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下一步行动】
不用试图“改变父亲”,那是想要操作别人的错误想法。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也许父亲真的会发生变化,但那不是目的,也许也可能不会发生。
总之,“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际关系之卡 20200618 晨间日记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