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爱人陪岳母上邯郸,我在家照看岳父,外面春光正好。
看了实验小学的“种子”课堂五模块,想了很多问题。
正好现在闲来无事,也需要在简书上日更,干脆就用这个来充数。
2008年,在我的邀请下,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来到实验中学。听课时,我在教室后头给他准备了一把椅子。上课后,他却捡了一个空凳子,坐在了教室前门口。
下课后,他说,听课,重点是听学生。那时我便明白,老师讲的行不行,要看学生的表情懂不懂。
每节课都要备课,这是个常识,就像当兵的随时擦枪一样,总不能用的时候再擦吧!
既然要备课,就要首先考虑学生,要想到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种教学手段,是不是学生真正的需要。
一所学校,校长是为老师服务的,这没有错。可校长为什么要为老师服务呢?是让老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
要想服好务,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过往学习经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业余爱好等等。
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设计课堂环节。
02
无论什么课,都要有一个学习目标。我以往建议过老师,一节课开始,先出示学习目标。
这样,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有个清晰的认识,二是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欲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成功,期盼得到别人的赞赏,孩子们也一样。
如果能把学习目标,设计成一个一个细小具体的问题,以问题导读单的形式呈现,效果更好。
把问题导读单分发给学生,进入学生独学过程。
学生对新知识,总是有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导读单上的问题,一种成功的愉悦感霎时便传遍全身。
自己苦思不得的问题,也许对于同伴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于是很自然地进入群学状态。
这时的讨论,是孩子们在深入思考基础上的交锋,思维火花的闪现,随时都可能发生。
老师也不要做一个无所不能的圣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
要做一个懒老师,一个笨老师。难一难学生,让学生再想一想,使劲想一想。有时候,逼学生一把,说不定反而能放出光芒。
如果能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比帮他们解决几个浅显的问题,更有意义。
逼学生思考的时候,要掌握度,就像炒菜,一定不能过火。
看火候差不多了,老师就要抖开包袱,让学生一览无余,恍然大悟。
还有什么能比在这个时候,进行拓展延伸,效果更好的时机?
学生自己独学学会了一大部分,同伴交流群学解决了一小部分,老师的讲解处理了重点难点,恰到好处的点拔激起了学生奇思妙想,这时,当堂训练单,顺理成章地就出场了。
一般来说,当堂训练单要比问题导读单内容深一些。它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完成本节课任务,还要兼顾成绩拔尖的学生,因此它的设计,最能展示一个老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通过学生完成训练单的情况,能及时了解本节课教学的真实效果,马上调整教学策略,查漏补缺,确保课堂效果。
03
关于课分几步走,模式很多。我记得推崇杜郎口的李炳亭,有一个“五步三查”模式。十几年前,明德小学也搞过一个教学五步,省里的专家还来参观过。
我认为,一节课分几个环节,分几个步骤,分几个模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思考问题的激情。
教改这么多年来,我坚信问题导读单和课堂训练单的作用,它们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法宝。
老师备课,用大量的时间抄教参上的教案,还不如花大力气,来开发这两个单子。如果这两个单子上的每一个问题,都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那么你就算进入了特级教师的门槛。
学生完成一个个问题,就像登山迈出的一层层台阶。坚持下去,风雨无阻,还有什么攀不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