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轮的显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从原始信息开始,也就是大脑里散漫的念头。这些念头活跃于后脑,静坐冥想能使心念更专注,在冥想中,一些念头很容易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甚至演变成想法。当我们专注于这个想法,意象开始在心灵之眼成形。我们可能会幻想,做白日梦,想象与这个想法有关之事。当我们这么做时,意象就开始有了形状、形式和颜色,散漫的念头开始固化,但离显化开有很长的路。
一、假如我们的想法是盖一座房子(来自于顶轮的意识),
可以先观想这所房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想象自己在门前散步、在厨房里做饭。当我以想象装饰这个想法时,
二、各种各样的念头就聚集到(掌管视野的)第六脉轮。
然后,随着意向的具体化,我们可以把这个想法跟别人沟通(喉咙第五脉轮)。
我们开始描述房子的大小和形状,甚至可以画草图,进一步具象化。接着,
我们要把想法带入第四轮关系(掌管爱与关系的心轮)。
不是随便在哪都可以盖房子,必须买一块地,有些规则需要遵守。我们还需要和建筑师、建筑商、规划专员和信贷专员联系。为了让一件事物显化出来,必须和已经存在的其他事物建立关联。
我们不可能只凭观想和沟通就把想法变成现实,还必须运用意志(第三脉轮)。
意志引导着原始能量,把财力、物力和人力汇集到某个特定的目标下。这一过程需要能量,在意识的引导下,重复的模式和有意识行动透过身体的新陈代谢获得了能量。当我们注入能量,
想法就开始在物质层面形成。我们移动物体(第二脉轮),
如工具和建筑材料,把它们整合起来,
直至最终显化为一座完工的房子,坐落于大地之上(第一脉轮)
这时候一切才完成了。我们在这所房子里栖息,享受自己意识显化的成果。
经由意识下降的能流,大量关于房屋设计的念头逐渐演化为一座独立的建筑物,透过许多图像、对话、关系、行动、移动和物质而建造完成。显化合众为一,积沙成塔。当然,这座房子只是其中之一,更多房子都是经由同样的过程被建造出来的。
显化要求我们的思想变得密实和坚固,越是经常思考一件事情,就越可能让它变成现实。但是,
显化还要求我们接受限制,包括大量的重复。
例如我会弹奏一首钢琴曲,是因为我练习过许多次;我能说一种语言,是因为这些字句我重复的足够多;我最频繁见面的人,也是跟我关系最深的人。
向下的能流由重复的模式建构,因此会越来越稠密。如果不接受限制或重复,就无法显化。向上的能流则把我们从乏味无聊的重复中解放出来,允许我们去体验新事物。
向上的旅程拓展了视野,带来新的洞见和领悟。赋予生命以新的活力,生命是可以如此狂野和热烈。
向下的旅程则充满着恩典,教导我我们智慧和秩序。向上能流带来超越,向下能流带来内蕴,两条管道共同搭建出彩虹桥 - 联结天与地、凡俗与神圣的桥梁。只有这两股能量彼此碰撞,才能创造出脉轮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