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主要的人文学科,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告诉孩子们那些枯燥的历史事实和总结性的结论,更要介绍那些真实发生在历史中人的故事,要讲那些能称之为青年人的现在和将来指路明灯的伟大的形象。
克鲁普斯卡娅曾说道:“对于儿童来说,思想离不开具体的人。”可遗憾的是,教师们常常忽视了这条教育的金科玉律。
我们经常见到的历史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学生毫无触动地把这些知识装进脑袋里。
这样的历史课堂,既不能感动学生,更不可能激发学生们的感受和追求。当一个课堂中缺乏情感时,教育的作用就会降低。
在历史教学中,把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背后的思想性、情感性和活生生的人结合起来,才是真正体现历史课的作用——用语言教导人,用榜样感染人。
文学不是学校里的一门普通课程,不能把它与其他学科混为一谈。
文学是教育人的强大工具,只有我们秉持着这种观点,才能把使人精神充实的一切最有价值的东西注入文学课,可以说,青年人的人文修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
据我所知,在很多学校,学生们既不知道堂吉诃德,也不知道蒂尔·乌连什皮格尔;既不知道但丁,也不知道柯罗连科。
这种严重的结果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忽视而造成。
不知几年前,我们的大纲里还删去了关于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戈罗夫略夫老爷们》相关的内容。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学习《戈罗夫略夫老爷们》这颗世界文学的明珠,又怎么能在他们的心灵里激起对自私、贪婪和吝啬的痛恨呢?
甚至在不久前,一位学者还建议把文学“列入”选修课,不要成为主要学科。这样的建议,突出反映了一些人片面和荒诞的想法:我们的生活里最需要的是数学、物理学和电子学这种实用的学科,学校应该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这些方面。
我掌握的一些确凿资料可以证明,犯下凶杀、抢劫、强奸、敲诈这些最严重罪行的,往往是那些对人文科学一窍不通的人。
当你看到一个20岁的青年杀了人,从受害者的衣兜里掏走3个卢布,因而被判处枪决时,没有任何一台计算机能算出我们的道德损失。
出现上述的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某些学校对年轻一代的心灵和信念教育采取冷漠态度的结果。
许多教师忘记了,文学之所以能成为人的良师益友,形象地说,是因为美的空气在支托着思想的翅膀振动,让孩子们在天空中飞翔与邀游。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音乐课只是没完没了地谈论乐理,而没有悠扬悦耳的琴声和歌声,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没有了任何音乐的陶冶。
在学校里学习文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让书籍作为精神需要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让一个人学会在书籍的海洋里体会各种精神生活才是文学教学的目的与开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学教学将失去它本来的意义。
我在学校的一个班里,进行了为期3年的实验:我们把阅读原著作为学习文学的基础。学生要做好课前准备,通读整部文学作品,而不是教科书里的片断。教师也要做好课前准备,甩开大纲,直接研究原著。
这样的措施导致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原本死气沉沉的气氛一扫而光,关于主题思想的干巴巴的议论也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与追问,迸发的各种思想的火花。
在各种争论和讨论中,师生的心扉相互敞开了,学生们也真正地懂得了文学,书籍开始永远地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我坚信,文学课就应是这样。
当然,不应当把这个改进教学过程的例子理解为对教科书的否定。教科书是重要的知识源泉,也是科学的入门知识。但教科书只是真实事物的逻辑总结。
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大学,教学计划里都没有“人学”这门课。也许,用不着为这门课安排专门的课时,但应当把它渗透到中学和大学全部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