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叶家在通州。每次从市区回家,总会路过一座大桥。
老叶告诉我,桥底下流淌的,就是京杭大运河。
我脸贴着公交车的玻璃窗,久久无言。
这不是我第一次与她相遇。之前在苏州,有导游指着一条宽阔的河流,告诉我们,这就是京杭大运河。
每次听到这个名字,总是会想起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当年隋炀帝开挖大运河,虽有水殿龙舟耗费大量民力,却也为后世开辟了一条漕运的通衢大道。是是非非,总难评断。
曾经看过一文,曰,读史读到深处,便不知对错,不知真伪。初听觉得心惊,细品之下,才知实为真知灼见。
早些时候重温了一部老剧《雍正王朝》。有评论说,读史要看天下大势。如果从清朝的观点来看,要遏制土地兼并,充盈国库,摊丁入亩是符合天下大势的;要维护中央的稳定,整肃吏治也是符合天下大势的。可是如果站在世界的角度开看呢,早在康熙年间,彼得大帝乔装成一个小学徒,扬帆起航,前往欧洲去学习最先进的文化;而雍正皇帝呢,不过是戴着假发让几个外国人画像罢了。他呕心沥血去修葺的,是一艘早已腐朽的破船,很快就将面临风雨飘摇的困境。
读史很容易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去看过去,仿佛自己有了通天彻地的智慧。但是当我们身处其中之时,难免会局限于自己的视野。
就如同这碧波澜澜的大运河。在当时看来,三征高丽已近耗尽国立,而在此事又开通大运河,无意是雪上加霜。多少人将运河比作长城,皆是暴政的象征。
但是,站在历史的尽头回望,长城抵御了多少外族的入侵,而运河又承载了多少物资的互通有无。漕运对于古代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
曾经有人在知乎上提问,如何在能拥有一个大的格局?
最好的一个答案是:站在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去看待目前的生活。有时候跳出逼仄的时空,我们会发现,眼前的焦虑不过是杯中风暴,当我们走到很久很久以后,也许回想如今,不过是一小段泥泞却美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