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么”?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哦,路很远的。”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他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不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第一次读这段文字时,泪如雨下不足以形容。
主人公陆焉识是大户公子,聪慧过人有学问,同时也是讨女人喜欢的风流倜傥,父亲去世,只剩继母恩娘在家族中维持,恩娘是她的继母,焉识能做的只是忍让中妥协,妥协她给她娶进门的自己侄女冯婉喻。焉识只能出国留学。恩娘与婉喻带着孩子在上海熬过战乱熬过饥饿熬到他回来。五十年代,焉识成了“右派”。
二十多年的政治动荡和时代变迁,是选择安静地死,还是像陆焉识一样苟且地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你是陆焉识,你会怎么选?
身份前后的巨大反差,精神的匮乏,政治的动荡,犯人之间的争斗以及劳作的压榨,最终使他的自尊与华贵不复存在,却也终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
有人说“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冯婉喻的爱情是绵长的,很符合中国传统女人的性格:隐忍、坚韧、包容,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但是力量却有如水滴石穿般强大。她心里一刻也没放下他,她却已经永远认不得他。
书中写道“人总是在恩惠失去时意识到恩惠曾经的眷顾”。人总是在心头挚爱失去之时才无比眷恋。陆焉识把年少轻狂给了望达,把患难与共给了韩念痕,却将一辈子的念象留给了冯婉喻。陆焉识对望达和念痕的祸害是短短几年,她们都有足够长的新生活去遗忘他,而对冯婉喻的祸害却是终其一生。每每想到这里,我打心底里替婉喻不平。我总认为老天是公平的,没什么好东西是轻易可以得到的,老天给了陆焉识这么多的好事,总要让他付出点代价。
《陆犯焉识》前后有两大段很分的明的情感主线:前半部分是坚持活下去,后半部分是努力和婉喻重逢。可当他终于得以与婉喻团聚,却发现原本的生活已经彻底改变,无论是儿女对他的爱怨纠结,还是突然失去记忆将他全然忘记的婉喻,都在告诉他再也回不去了,他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严歌苓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她的笔下总有一个能包容一切的光辉女性形象,一辈子吃苦耐劳却也总能守得住自己的家。她的个长篇故事总有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尾,《陆犯焉识》也不例外,有人总觉得开放式的结尾不够用心,大有虎头蛇尾之味,可是在严歌苓的故事中却毫不矫揉造作,反而有一种在她的牵引之下,这样的结尾才是恰到好处的体会,如果真的给这个故事画上一个浓墨重彩的句号,还真觉得哪里不对。她慢慢地讲,我们静静地听,就好了。最终的所有是非对错,也都交由读者自己。
可能人都是这样吧,一定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大起大落之后,才能领悟到深埋在自己心中,连自己都未曾发觉过的爱。
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动人的不是相爱时的轰轰烈烈,而是分别时的不离不弃,生命永远是未知的,但是又充满着可能,人生本来就没有对与错,不后悔就好。趁着可以爱,去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