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什么?】 (11) 周易是一部“兵法”
战争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周易中有大量关于军事与战争的描述,如果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周易有关军事与战争的描述,就会发现周易的确也是一部“兵法”。让我们先把经文中有关战争的一些辞句摘录出来:
蒙上: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需三:需于泥,致寇至。
师初:師出以律,否臧兇。
师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师三:師或輿尸,兇。
师四:師左次,無咎。
师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比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小畜上: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
履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泰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泰上: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同人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同人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同人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谦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谦上: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豫卦辞:利建侯,行師。
复上: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大畜: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颐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兇。
离上: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大壮初:壯于趾,征兇,有孚。
晋上: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解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损二:利貞,征兇。弗損益之。
益上: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夬卦辞: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夬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夬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萃初: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升辞: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困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兇,無咎。
困上: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革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革三: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革上: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
震上:震索索,視矍矍,征兇。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渐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兇。利御寇。
归妹辞:征兇,無攸利。
巽初:進退,利武人之貞。
中孚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小过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兇。
既济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既济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未济三:未濟,征兇,利涉大川。
未济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仅据粗略统计,以上涉及军事与战争的如“师”、“击”、“征”、“伐”、“攻”、“戎”等,共有三十二个卦,占到了总卦数的一半,这也就是说,假定我们把周易当成一段“历史”的话,那么在这段“历史”当中就有一半时间是在打仗。当然也不是说凡有“击”、“师”、“征”、“伐”、“攻”、“戎”等字词的卦或爻就一定是开战,有的战争可能消弭于无形,比如预知“征凶”就不再打了的。但是也有一些辞句虽未明言打仗,但也隐喻着战争,比如“即鹿无虞”、“明夷于南狩”、“公射隼于高墉之上”等等,可知周易所反映的战争场面是极其广阔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这里既有无原则的“派系斗争”,也有旨在夺取或巩固政权的“政治斗争”;既有搞分裂、闹独立的战争,也有维护统一的战争;既有坚持“道义”的正义之师,也有盗寇的侵伐骚扰;既有内战,也有攘外;既有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也有小规模的对抗;既有长时间的持久战,也有速战速决;既有讲究谋略的“攻心战”,也有攻城掠地、“維用伐邑”;既有进攻战,也有防御战;既有长途的车战、马战,也有短兵相接的近战;既有胜利的战争,也有失败了的战争;既有慷慨悲歌、“夫征不復”,也有“或鼓或罷,或泣或歌”;既有“大師克相遇”的喜悦,也有“往不勝為咎”或“惕號莫夜”的悲哀……正所谓“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比起虎豹豺狼对人类的伤害竟不知要大过多少倍!
但是,仅仅是一般地谴责战争是不够的,必须直面战争,正视这淋漓的鲜血,必须深入研究战争的根源,掌握战争的规律,以战制战,争取和平。许多治易者已经注意到周易对战争的描述,有人甚至把周易看作是“兵书”、“兵法”,但是,如果不了解真实的卦体与易道,仅凭一些关于战争的辞句,那是没有办法了解为什么有的地方是“征吉”,而有的地方却是“征凶”?有的地方“利用侵伐”,有的地方则须“利御寇”?易作者对战争的基本理解和认识是什么?揭示了什么样的规律?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离开了卦体和易道,那是永远也说不明白的。
探讨周易中的军事与战争,必须先从战争的根源说起。熟悉周易经文的人都知道,乾坤卦中是没有战争的,尽管在卦爻的运行当中,有“惕”、“厉”、“咎”、“悔”等字,有“得朋”、“丧朋”之说,但没有涉及军事与战争的辞句,也没有哪个爻处在凶险当中。坤上“龙战于野”的战字,不是战争或战斗,而是战栗,形容这个爻的孤独与失落,“其血玄黄”也不是说因战斗而流血,而是说随着卦体的变化,这个爻的“子孙”们在品性上将要发生差异。总之,乾坤卦中是没有战争的,这是因为乾坤卦是一个均衡卦,即便不从“数”上分析,不知道乾坤诸爻实际上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不知道“乾坤一体”,也应当知道乾卦六爻均等,坤卦六爻也均等,它们之间,无所谓谁强谁弱、谁富谁贫的问题。假如说真的有“大同社会”的话,那么乾坤卦所反映的就是“大同社会”,一个“太和”与通畅的局面。这样的社会或局面,是不需要战争的,也没有哪个爻有能力发动战争。
乾坤一体,并非说它们没有差异,坤是“倒过来”的乾,乾也可以说是“倒过来”的坤,乾坤两卦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诸爻均等,也不是说它们在方位与阶段上没有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使得乾卦六爻在运行当中有两个转折点,这两个转折点容易积蓄物质或能量,这便是乾卦二五“利见大人”的原因,这两个“大人”真的出现是在屯卦,再加上天道与人道的错乱,这就出现了强弱或富贫的差别,出现了“寇”的问题。“寇”字在屯卦中是第一次出现,“君子”与“小人”或“寇”的分野不是根据阴阳,而是根据人道,一般说来,按照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条顺序也就是人道行进的就是“君子”,背离这条路线的就是“小人”或“寇”(当然也不是所有离开人道行进的人都叫“小人”或“寇”,但谈到“小人”或“寇”的地方一定是离开了人道),屯初至二合乎人道,所以是“匪寇婚媾”。蒙上“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所谓“擊蒙”、“御寇”就是打击或防御四爻直接至上,屯四直接至上,既合地道,也合天道,只是不合人道,所以从上爻来看就是“寇”。上爻是三道分途,依照地道当至二,依照天道当至三,依照人道当反身至五,至二至三,都有可能造成卦体的倾覆,且不合人道,所以是“不利为寇”。蒙四为阴,蒙上为阳,它们都有可能为“寇”,这就是说,判别是不是“寇”,不依据阴阳;又蒙上是屯蒙的“君主”,蒙四则为“臣”,所以判别是不是“寇”,也不分是“君”是“臣”,全看是不是坚持人道。
假如我们把“擊蒙”、“御寇”这样的行为看作是战争或战争的端倪的话,那么这样的战争便是肇始于屯蒙。屯蒙卦是失衡卦,诸爻之间有了贫富或强弱的差别,出现了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具备了“寇”的出现的条件,因此也就有了“擊蒙”、“御寇”的需要,可见战争的根源或根源之一就是诸爻之间的失衡,表现在社会上就是有了不同的利益集团。
诸爻之间的失衡包括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六爻不均衡,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卦,其它所有卦的六爻都是不均衡的,这是一种失去均衡的情况;
第二种是六爻虽不均衡,但由于中间两个“跷跷板”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我们把这种卦叫做“平衡卦”,平衡卦除了乾坤以外,还有剥、复、颐、大过、家人、睽、蹇、解、夬、姤、渐、归妹、既济、未济,共十六卦,除了这十六个卦,其它卦都属于失衡卦。又由于这些平衡卦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因此我们又叫“静态平衡卦”。
在平衡卦中,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卦中存有大量不稳定的因素。乾坤卦是天人合一,但还是在一个天数不在岗的情况下出现的,一旦这个天数上岗,那就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失衡卦中,同样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卦体也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例如比卦是一个严重失衡卦,强大的五爻有迫初之势,但由于五爻为癸,初爻为壬,由癸不能至壬,因此才有了“邑人不诫”。我们把这类失衡卦又叫“动态平衡卦”。
如果平衡卦中不稳定因素超过了稳定因素,那么诸爻之间的矛盾就有可能变成对抗,变成战争。例如睽卦是一个平衡卦,在一定限度内,诸爻可以相安无事,这就是“小事吉”,但诸爻的矛盾也相当激烈,这可以从初爻的“見惡人”和上爻的“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可以看出来。再如解卦也是个平衡卦,三爻辞就有“負且乘,致寇至”之说。夬卦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平衡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一个绝对平衡卦,但由于诸爻陷入一种僵窒状态,因此才有了“揚于王庭”和“不利即戎”的说法。既濟卦还是一个平衡卦,但就是在这个卦中,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这就是“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是一种因僵窒而暴发战争的情况。
六十四卦中,失衡卦有四十八个,占总卦数的四分之三,除去一部分“动态平衡卦”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卦无论从静态还是从动态来看都是失衡卦,比如说师卦、谦卦等等,其中的阳爻至初,都是“天地皆合”,因此也就有了“師出以律”、“弟子輿尸”、“利用侵伐”和“利用行師,征邑國”等这样一类辞句。
总之,探讨周易中的战争的根源,有两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是诸爻的失衡,包括卦体的失衡,特别是动态失衡;二是诸爻的僵窒,僵窒到不用武力不能解开僵局的时候,战争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探讨周易中的战争,不能不谈谈周易中的军队。周易中有许多关于军队的描述,但是关于军队的建制、规模等等,我们还是无法搞清楚,这里只就军队的归属问题做一些探讨。
军队的归属,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王师”,第二类是“君主”所统领的军队,第三类是诸侯的军队,先说说“王师”。
“王师”就是由“王”统领的军队。我们知道,周易中的“王”有两个,一个是天元甲,其政治身份是“天子”、“帝”,是最高的领导;另一个是地元己,其政治身份是“王母”,是仅此于“天子”的领导人。两个“王”的政治身份始终未变,但在不同的卦中,也有贫穷、困顿、衰败的时候,甚至连称呼也有变化。这里我们不说两个“王”在不同卦中的命运起伏,只说它们的军队问题。
乾坤卦中,是没有战争与军队的,军队的出现始于屯蒙,由于有了“寇”的问题,也就有了建立军队的需要。但是,屯、蒙、需、讼这几个卦,虽然有“擊蒙”、“御寇”之说,但军队的性质还不好说就是“正规军”,也许是相当于现代的“武警”。正规军队的出现则是师卦和比卦。从师卦的“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从这个时候起,已经有了正规的军队,这支军队由“长子”统帅指挥,而“父王”则有监督权、节制权。再从比卦的“王用三驅”这句话可知,“王”也有一定程度的指挥权。
“王”对诸侯军队的监督、节制乃至指挥,集中体现在离卦的“王用出征”这句话上,这就是说,“王”是有权调动诸侯军队、发动战争的,当然,诸侯听不听调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从“王”有权调动诸侯军队这一点看,所有军队都可以叫“王师”,正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样,这可以说是军队的统一,或者说是维护统一的军队。但是由于两个“王”的立场并不总是一致,也由于诸侯的军队不一定就听从调遣,所以事实上或者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这样一支统一的“王师”,“王师”只不过是个空名而已。
“王师”是空名,这是否说“王”就没有自己的军队呢?也不是,从某一些卦来看,“王”也有自己的直属军队。例如革二为甲为天元,其辞为“己日乃革之,征吉,無咎”,这就是“天子”率领直属军队的一次亲征。同人四为己为地元,其辞为“乘其墉,弗克攻,吉”,这个“王”能够坚持不败,固然是凭借地利与外援,但也一定有自己的防御力量,这说明“王”也有自己直属的军队。
再说“君主”所统领的军队。我们也知道,在一般情况下,“王”是不执政的,实权则掌握在“君主”手里,这里当然也包括军权。蒙上为屯初所变,这是一位“君主”,爻辞说“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说明它拥有武装力量,只是有个如何运用的问题。泰初也是一位“君主”,其辞为“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说明它也掌握着军队,也有能力发动战争。同“王”一样,“君主”有自己的亲军,或者说是嫡系部队,同时也有权调动诸侯的军队,这集中体现在同人和既济两卦中。同人初是一位新君,也许是刚刚即位,力量单薄,所以其辞为“同人于門”,所谓“同人于門”就是与三爻结盟,结盟的目的则是让三爻对四发动战争,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当着三爻打了败仗之后,同人初这位“君主”又与同人五握手言和,这就是“大師克相遇”。我们说“君主”有权调动诸侯的军队,其实这个权力也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恐怕还是谋略,但是诸爻受命于“君主”而发动的战争,毕竟也还属于名正言顺,战争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巩固“君主”的执政地位,但也未尝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这一点明显反映在既济卦中,既济三讲“高宗伐鬼方”,这个“高宗”就是初爻丁,三爻受命于“高宗”,对四爻己展开征伐,我们知道,己为地元,经文中许多地方称它为“王”、“主”、“王母”等,虽然这个爻也频临战火,有胜有败,但从没有一个单独的国号,现在有了“鬼方”这个国号,说明它不再满足侯国的地位,要搞“鬼独”,所以我们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次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相对于师卦的“長子帥師,弟子輿尸”来说,也可以说是一场对外战争。
我们再来谈谈诸侯的军队。诸侯也拥有自己的军队,从经文上看这是很明显的。师卦中说的“长子”,既不是“王”,也不是师卦的“君主”,这个爻虽然是屯、蒙、需、讼的“君主”,但到了师卦就下野了,所以它的军队也就不是“君主”的军队,只能算是一路诸侯的军队。泰卦上爻也不是“王”或“君主”,其辞为“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说明它也有“师”,只是“勿用”罢了。同样谦上也非“王”非“君”,其辞为“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这就清楚说明,这路诸侯也拥有自己的军队。至于上面谈到的同人三和既济三,其政治身份也都不过是个侯王而已。
诸侯的军队,有时候听命于“王”,有时候听命于“君主”,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谦卦五爻辞讲“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这路诸侯的战争目的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反正自己是个“穷光蛋”,打起仗来,说不定还能混水摸鱼。
正因为“王”有“王”的军队,“君主”有“君主”的军队,各路诸侯有各路诸侯的军队,征伐的目的不尽相同,战争频繁也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进攻与防御,是战争的两种基本状态。周易中有许多关于攻与防的描述,结合卦体与易道,深入探讨什么情况下应当主动进攻?什么情况下应当防御?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征吉”,“利用行師,征邑國”,“利建侯,行師”,如此等等,这些辞句不用多做解释,人们也知道这是说的适宜发动战争。那么是什么原因或条件,使得某些卦爻,非要发动战争不可呢?我们先说说泰卦,按照周易卦序,周易中的战争始于屯蒙,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师卦,但是说到主动发动战争,特别是“君主”主动发动战争,则是从泰卦开始。
泰卦是一个整体失衡卦,两个“跷跷板”都发生了倾斜,再从天道上看,泰三至初,是一个“天地皆合”,所以泰不仅是一个静态失衡卦,而且是一个动态失衡卦。泰卦的这种形势,如果用人事做比拟,那么就是说,泰初这个“君主”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按照地道,初爻当至四或至五;按照天道,初爻当至四;按照人道,初爻又当至二。这也就是说,初爻是“三道分途”,特别是三爻对初的威胁最大,这也可以看成是强臣欺君,三爻的“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就是把初与四视为俘虏,视为口中的食物,这是初爻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形势。
但是,初爻也有有利的一面,这就是二爻按照天道应当至五(包荒,用馮河),或者也有可能直接至上(得尚于中行),这两种情况,都可免除对初爻的压力。二爻为什么不直接进攻三爻,而要舍近求远呢?这可以理解为三爻对初爻的威胁,只不过是“觅食”,还不一定就是篡位,二爻如果直接进攻,有可能促使三爻下决心篡位,所以二爻来了个“围卫救赵”。二是在初爻戊这个阶段,二爻甲已经失去活力,它对初的威胁,也只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由甲不能直接至戊。初爻有被迫至五的趋势,但由戊至乙需要七个时间单位,这个时间差,正好可以用来抵顶三爻的压力。初爻至四,也是一个“天地皆合”,但一则不合人道,二则因为四爻己有这样一个性质,那就是善变,一旦激活,就会由“只入不出”变成“只出不入”,变成初爻的支持者。这也就是说,初爻戊只要坚持两个时间单位,形势就会发生逆转,具体说就是在戊变庚以后,三爻丁则随之变辛,由初至三,就会合乎天道。这就不难理解,初爻的“征”是征伐的哪个爻,而“征”的结果一是可以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二也有利于整个卦体的稳定,所以爻辞说是“征吉”,可见在这里,“征”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一个必要手段。这场战争,也可以叫初爻的“自卫反击战”。
如果说泰初的征伐是为了保持自身的执政地位的话,那么豫卦的“利建侯,行師”则是为了夺取政权。豫卦是一个严重的动态失衡卦,豫四是一个强大无比的阳爻,在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下,夺取政权,改朝换代,也属必然。所以爻辞说是“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这样的“行师”,不仅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也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征伐。
同样,在经文中,我们也看到有许多“征凶”、“勿用師”等一类辞句,如小畜上谓“君子征兇”,复上谓“用行師,終有大敗”,颐二、大壮初等谓“征兇”。一一分析这些不宜征伐的例子,可以看出它们共同的地方就是,或者不自量力,或者不顾客观条件,如天时、地利、人和等。
战争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不是想不要战争就会没有战争的,当着战火将要烧到或已经烧到自己头上的时候,积极防御,奋起反击,也就成了十分必要的事。
同人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的防御战例,同人三对四的征讨无可厚非,因为这合乎人道,但是却失败了,至少是战役上的失败,这也就是爻辞上说的“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这次战争对四爻而言则是胜利,爻辞说“乘其墉,弗克攻,吉”,说明这个爻没有损失。究其原因,也不外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同人四是同人卦的终结阶段,原本没有反攻的能力,也无处可以逃避,但因为有个“乘其墉”,也能够逢凶化吉。
防御也有多种手段,修建城池是为了防御,“城”字明见于经文。“示弱”也是一种手段,“童牛之牿”、“豮豕之牙”就是用形象的语言,讲述避免对抗,避免战争。大畜四五为阴,柔弱之象,面对强大的三爻,没有抗击,而是避让,却也成功地使三爻“曰閑輿衛”(即放弃武备)。革卦通解为是讲革命的,其实不是,它讲的也是防御,“鞏用黃牛之革”的意思就是象用黄牛的皮革把自己包起来那样,避免受到他人的伤害。“黄牛之革”或许可以制成铠甲,是格斗中的一种防御手段,但是革卦中的“革”也不是铠甲,而是以此做比喻,说明“人和”的作用,革初是一位登基不久的“君主”,稳定政权无疑是首要的任务,“革言三就”就是取得多数诸侯的支持,革初没有变革或革命的意思,也没有征伐的企图,能够取得多数侯国的支持与拱卫,当然这是一种最好的防御。
进攻与防御不是截然分开的,进攻中有防御,防御中也有进攻,只是在一定阶段,有一个以攻为主还是以防为主的问题,夬卦的卦辞向我们展示的就是一个攻防的转换场面,“揚于王庭,孚號有厲”表明矛盾激化,已经达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告自邑”就是设防,这里也许是战争动员,也许是实际的修城建堡,而“不利即戎”则是由防向战的转换。“利”是战与和的一个标准,也是攻与防一个标准,围绕攻防的决策与转换,也就形成了人们所说的兵法或谋略。
探讨周易中的战争,不能不对战争的性质做一番考察。战争不是无缘无故的,战争的双方或多方总有自己的目的,特别是主战的一方。战争也一定会带来某种后果,或者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或者是破坏与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样战争也就有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那么什么样的战争是正义战争?什么样的战争是非正义战争呢?
判别或确定战争的性质,也如同判断一般人的言行一样,是有标准的,这些标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条是看合不合人道,再一条是看利不利于卦体的稳定和诸爻的通达。战争的双方特别是主战方,如果背离了人道,如果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那么不论是谁发动战争,也不论战争的胜负如何,都可以认定是非正义战争。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说同人三对同人四发动的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尽管这是一场失败了的战争。同样的道理,既济三对既济四发动的战争,也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里的根据就是合乎人道。师卦中的战争是“兄弟阋于墙”,是强者对弱者的杀戮,似乎这里没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如果说有也是师二的不是,所以才被“父王”视为“禽”(田有禽),号令执拿(利执言)。不能排除师二有欺君篡位的嫌疑,但也不能排除师二有至三的可能,假定师二征伐三爻,那么从性质上看这也属于正义战争。
不以胜负、成败论英雄,这是易作者的一个重要观点。正义的战争也常有失败的时候,小畜上谓“君子征凶”,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小畜卦的爻时为戊乙甲丁己丙,上爻是个“三道分途”,按照地道当至二,按照天道当至四,按照人道则须在丙变壬后再至五,五为己,自壬至己,需要七个时间单位,且三与五互衡,这就是说,小畜上对小畜五的征伐,既不合天时,也没有地利,这样的征伐当然凶险。凶险归凶险,但不能说上爻此行不是“君子”,也不能说它对五爻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战争。
人道是判别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更不是最高标准。判别战争性质的另一个或者说是最高标准是看利于或不利于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卦体的稳定,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安定,诸爻的通达,可以理解为和平。战争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如果发动战争的目的仅是为了侵略,为了掠夺,即便是合乎“人道”,也不是正义战争。如果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为了和平与共同的繁荣,那么这样的战争即便没有遵从“人道”,也可以看成是正义的战争。
谦卦是一个严重的失衡卦,这种失衡状态,可以理解为社会蕴涵着巨大的危机。谦卦中有两个爻有发动战争的倾向或企图,一个是五爻“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再一个是上爻“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这两路诸侯发动的战争是什么性质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谦初是一位“君主”,当“君主”被迫离位(用涉大川)时,这可以理解为天下大乱,社稷易主。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这种情况下,“逐鹿中原”,无所谓谁正义谁不正义。但是仔细分析五上这两个爻的动机,这里还是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的。谦五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至上,这合乎“人道”与“地道”,只是不合时宜;一个是至四,这合乎“天道”,只是正与“人道”相悖。爻辞说是“利用侵伐,無不利”,表明这两个选择对自身都有利,特别是至上合乎“人道”,更容易被看成是正义的战争,但此爻完全是从自身利益考虑的,没有考虑卦体的稳定和诸爻的通达问题,所以谦五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战争,而是乘机做乱,爻辞用“侵伐”二字,可谓贴切之至。谦上就不同了,谦上征伐的对象是谦三,从“人道”上看这可以说是背离,甚至可以说是“寇”,但是这个爻却是以弱征强,纵然不能力挽狂澜,也算得上一个伸张正义的大英雄。
“兵者,诡道也”,“人道”固然是判断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一个标准,但判断战争的性质又不能拘泥于“人道”。上文我们谈到过泰初的“征吉”,泰初是一位“君主”,它征伐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泰二,另一个是泰三,如果是泰三,那么这也是不合“人道”。但泰初的征伐是一种被迫的举动,是自卫反击,它固然是为了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但同时也对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有好处,因此泰初发动的战争,可以认定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卦体稳定与否,无疑是初爻的作用最大。但是,当着初爻确实无力支撑卦体的时候,其它爻的取代,不论是合不合“人道”,也不论是否采用战争手段,都可以认为是正义之举。豫卦辞讲“利建侯,行師”,“建侯”、“行师”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个爻,但明显是说的四爻,四爻取代初爻是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爻辞说是“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它的夺取政权,改朝换代,实在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是顺天应人,因此它的“行师”,也是正义之师。
师卦与豫卦,都属于“单极世界”的卦,卦中的阳爻都是最强大的阳爻,单从阴阳这个角度看,这是一种严重的贫富不等,那么师卦的“长子帅师”与豫卦的“行师”带来了什么后果呢?自然战争不可避免伤亡与破坏,有“弟子舆尸”,也有“鳴豫,兇”,但从师比变小畜与谦豫变随来看,明显的是小畜比师多了四个阳爻,随比豫多了两个阳爻。这些阳爻的出现,未必就是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但在客观上改变了“单极世界”的态势。我们不能说战争可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在贫富不等这个问题上还是有了改观。
长期以来,人们对战争存在着许多误解,其一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所谓“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语出《孟子·尽心下》,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从周易经文看,“天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亲政,只有祭祀的特权,如果说“天子”不执政就是“礼崩乐坏”,那么周易反映的时代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是否只有“天子”的征伐才合乎“义”,而“君主”以及诸侯的征伐就全无正义可言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天子”的征伐有正义的时候,也有不正义的时候。革卦二爻的爻辞是“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单从爻辞上看,既看不出是谁在征伐,也看不出征伐谁。联系卦体与易道,我们就会知道发动征伐的人就是天元甲,其身份就是“天子”或天子的嫡系后裔。征伐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上爻,一个是三爻,这次征伐既对卦体的稳定有好处,也对诸爻的通达有好处,因此可以看成是一次正义的征伐。但同样是“王”的地元己,在解卦中就被当成了“寇”,解三的“負且乘,致寇至”,这个“寇”指的就是上爻己,只不过在解卦中它被称做“公”(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可见判断战争的性质,不能完全站在“天子”或“王”的立场上。
其二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一种单纯依据胜败来判断战争性质的观点。我们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多种,不能简单地用胜负来判断战争的性质,况且胜负又有战役与战略上的区别,某次战役的胜利,不等于就是战略上的胜利。非正义的战争有胜利的时候,包括战役与战略;正义的战争有失败的时候,也包括战役和战略。但是,正义的战争,不仅是合乎人道,有利于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也合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合乎乾坤卦所确立的均衡与和合原则,这意味着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因此也就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周易是什么?】 (12) 周易是人与天的搏弈
博弈,俗称下棋,棋类有很多,在中国,普及面最广的恐怕还是中国象棋,现在的中国象棋说来很简单,就是棋盘与棋子,然后就是下棋规则,如红先黑后,马走日,象走田之类,即便是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国象棋的人,只要用上个把小时,也能够明白。但是一下起来,千变万化,要想在这个方面成为高手,则又十分不易。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就是博奕,它也有“棋盘”与“棋子”,也有“下棋规则”,而对弈的双方就是天与人。乾卦与坤卦好比“开局”,其它六十二卦好比“残局”,卦辞与爻辞则是一部极为高明的“棋谱”。
周易的“棋盘”与象棋、围棋有所不同,它不在平面上,而是在一个球面上,这个球体可以旋转或滚动。
周易的“棋子”有六个,平均分布在球面上。细看棋子则有两种,即阴与阳。再进一步细看,每个棋子又有九个数,这九个数可能都是天数,也可能都是地数,更多的是天数与地数混杂,整个棋局则有二十五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实际使用时则有五十四个数。
周易对弈的规则也很简单,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天道是指六个棋子之间的先后顺序,用天干表示就是甲乙丙丁戊己或者是己庚辛壬癸甲。地道就是球体中间的四个棋子成十字交叉,好比两个“跷跷板”,“阳子”的量要比“阴子”的量大,如果是两端相同,那么就会成水平状态,如果两端不同,量大的一端就有向下的趋势,量小的一端就有向上的趋势。人道也是一个顺序,这个顺序依据的就是球面的下前右后左上。
普通的中国象棋要分输赢,当然也有不输不赢的“和棋”情况。周易也有输赢,或者是天胜人,或者是人胜天,当然也有“和棋”,那就是“天人和谐”。
普通中国象棋的开局表现为双方“棋子”的完整,态势也对等,残局表现为“棋子”不完整,态势不一样,好的态势,当然就是立于不败之地,随时可以制敌于死地。周易的开局与残局在“棋子”总数上没有变化,有变化也只是阴阳的变化,还有就是“棋子”的位置与所表示的时间的变化。周易最主要的变化的是态势,最好的态势是开局,也就是乾卦与坤卦,在乾坤卦中,所有的“棋子”都一样,无所谓谁强谁弱,谁富谁贫,甚至阴阳也难分辨。在乾坤卦中,也无所谓天胜人,也无所谓人胜天,有的是“天人和谐”。这种状态就是通达而稳定,用卦辞的话说就是“亨”与“贞”。残局的状态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稳定有余而通达不足,一种稳定不足而通达有余,还有一种就是既通达又稳定。博弈的双方不在于拼个你死我活,而在于寻求一个通达而稳定的局面,一种“天人和谐”的局面。
作为博弈的周易,它的“硬件”、“软件”、行棋规则以及判别优劣的标准就是这么简单,但要下好这盘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我们先看看对弈的双方各自都有些什么“武器”。
先说“天”。天的武器有三个,第一个是阴阳,第二个是天道,第三个就是地道。如果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相邻的阴阳之间有了矛盾或冲突,那么一般结果就是阳胜阴。如果是在天道顺序上代表着不同时间段的“棋子”发生了矛盾或冲突,那么结果就是先胜后。如果是两个“跷跷板”的两端不等,量大的一端就会给下面以压力,量小的一端就会给上面以推力。这三件武器可以说是天的三个法宝。
再说“人”。人的武器有两个,一个是自身的强大,再一个就是人道。如果说人还有什么武器,那就是取之于天而用于天,或者是取之于地而用于地,简单地也可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者说是“善假于物”。人道是辨别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但这并不是说人必须走人道,人比天的高明之处在于人可以选择。好比天要下雨,这是不能选择的,至于人是出行,还是留在家里,这是可以选择的。
天与人是如何对弈的呢?我们先说开局。作为开局的乾坤卦,天的三件法宝中有两件没有用处,六个棋子相等,无所谓阴阳;两个“跷跷板”呈水平状态,无所谓地道的作用。在乾坤这个开局当中,天的法宝就是天道一个。按照先胜后的原则,甲胜乙,乙胜丙,如此等等,这可以叫“天行健”。在乾坤卦中,人与人也一律平等,无所谓强弱,人的武器也就只是人道。选择人道就是君子,当然也可以不走人道,比如说由三返初或由四返初等,这也不是不可,只不过最佳的选择还是走人道,也就是“则天而行”,或者说是“君子以自强不息”。
开局是完美的,但也是僵死的。说完美是因为开局本身就是一个通达而稳定的局面。但这种完美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六个“棋子”相等;条件之二是一个天数未用;条件之三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假如是那个未用的天数上岗替换下一个地数,那么六个“棋子”均衡的局面就被破坏。假如天道与人道不是一条道,无论是天还是人,在行动上都会遇到困难,人的困难是不能借助天道,天的困难是因为能量的衰减,先胜后的原则也不是无条件的,一旦能量消耗殆尽,就会象耗尽了燃油的汽车,也不得不停顿下来。所以我们说开局又是一个僵死的状态。所幸是一个天数的复出,这就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再一个是天道与人道上存在着两个转折,正是这两个转折,成就了两个“大人”,打破了这个僵死的局面。
在开局中,天是胜者吗?我们说是胜者,也是败者,说胜利是因为它把天道发挥的淋漓尽致,没有遇到任何障碍,说失败也是因为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至于再也没有能力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继续下一个周期,只剩下了一个空壳,这就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在开局中,人是胜者吗?我们说是胜者,也是败者。说胜利是因为人的行动也没有遇到大的障碍,还成就了两个“大人”,说失败是因为有的人却变穷变弱,没有收益,只有损失。
开局的乾坤变残局的屯蒙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偶然是因为在乾坤的运行当中,本来有多种选择,比如说乾初如果是选择“勿用”,那么乾与坤就永远保持它们原有的状态,这就是“不自生而能永生”。假如乾四真的选择了至初,那么结局也不一定就是屯蒙。乾初选择了“用”,那么它就势必变化,这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个,是推动乾坤运动与变化的第一脚。乾四没有选择“或跃在渊”,而是选择了至五,屯与蒙的出现就成了必然。
我们再说说作为残局的屯卦。在屯卦中,天的三件法宝都得到了应用。当然最明显的还是地道与天道。屯卦三与五这个“跷跷板”发生了倾斜,强大的五爻有压迫初爻的趋势,受其影响,初爻有了向三的趋势,这就是初爻“磐桓”的原因,也是三爻“即鹿無虞”的原因。屯卦在天道上的开端是四爻,这虽然是个弱爻,但按照先胜后的原则,可以与其后的爻交往,爻辞“求婚媾,往吉,無不利”就是比喻这个爻可以至初,也可以至五。三爻的“即鹿無虞”也是因为上行合乎天道与地道。
在屯卦中,人的法宝也全部得到应用。初爻选择爻位不动,就可以保持卦体的稳定,这就是在“磐桓”当中选择“居贞”。三爻在“即鹿無虞”的情况下,选择“君子幾不如舍”,这是为了平衡五爻的力量。
屯是比较完美的,但也是有缺欠的。说完美是因为屯卦本身也是一个通达而稳定的卦。说缺欠是因为稳定与通达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假如五爻的量过大,初爻就会被排挤,被推翻,这就是五爻辞讲“大贞凶”的原因。屯初的通达也只是至屯三,没有能力至二,这就是二爻“女子贞不字”的原因。三爻因为舍弃了“即鹿”,这就埋伏下窒息的危机。
在屯卦中,天是胜者吗?我们说是胜者,也是败者,说胜利是因为它显示了天道与地道的作用,说失败是因为受到了人道的制约,比如说三爻,本来至上是个“天地皆合”,但为了卦体的稳定,却选择了不动,这是人的智慧与意志,是天地也没有办法的事情。
在屯卦中,人是胜者吗?我们说是胜者,也是败者。说胜利是因为人的行动在选择中没有完全依照天道与地道,比如说三爻坚持不动,这样就制衡住五爻,避免了五爻对初爻的伤害。说失败是因为受天道与地道的制约,在人道上有了太多的艰难险阻。例如屯初的“磐桓”,屯二的“女子贞不字”,屯三的“往吝”,屯上的“泣血漣如”以及屯卦二、四、上这三个爻的“乘馬班如”问题,还有贫富差别的出现,这都是天道与地道所造成的。
屯变蒙与坤变屯一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假定五爻的量过大,或者是三爻选择了至上,初爻就会失去执政能力,社稷就会易主。所幸五爻的量还不够大,三爻选择了不动,这样屯初也就能坚持到底,屯卦也就变成了蒙卦。
蒙卦是屯卦的“覆卦”,比较蒙卦与屯卦,可知蒙卦的初爻更难坚持。蒙二至初是个天地皆合,这就形同初爻的“桎梏”,要想摆脱这个“桎梏”,只有至四一条出路,这就是“利用刑人”。所幸上爻选择了防御,即防御四爻上行,这样也就使蒙初能够坚持到底。坚持到底的结果就是蒙上又回到初位,蒙卦也就变成了需卦。
需卦虽然是蒙卦所变,但变化的根源始于屯,屯初爻位不动,但依照天道与地道可以给三爻输送天数,虽然这对自身来说是个减损,但强化三爻可以平衡五爻的力量。屯五依照天道也可以给二爻输送天数,强化了二爻就会阻塞住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屯卦三爻与二爻由阴变阳,这样屯蒙也就变成了需。
比较需卦与屯卦的态势,可知既有改善的一面,也有潜伏危机的一面。说改善是因为三五平衡的结果,消除了五爻对初爻的威胁,卦体更趋于稳定。说危机是因为稳定有余而通达不足,只有“光亨”,需卦上爻实际处于与世隔绝的地位,也就是这个爻变成讼卦的初爻以后,既不能支撑卦体,也不能实现诸爻的通达,落了个“不永所事”,一场改朝换代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乾、坤、屯、蒙、需、讼这几个局势中,我们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呢?首先,所谓天人搏弈,实际上就是人与天道与地道的搏弈。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只有理解为天道与地道不变才是正确的。人道在卦体上就是依据的下前右后左上,这个视角也永远不变,但这并非是人人都必须遵循的,它只是人们正当行为的一个法则,况且人道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在天道与人道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天人合一”,例如乾卦与坤卦,还有就是某些卦中的个别爻与爻之间。卦爻运行当中大量存在的是“天人相悖”、“天人相背”、“天人相左”,单从人道上看更多的是“不合时宜”。在天道与地道的关系上,存在着“天地合一”,也存在着“天地相悖”,还存在着“天地相背”、“天地相左”以及地道上的“不合时宜”。在人道与地道的关系上,存在着“人地合一”,也存在着“人地相悖”,还存在着“人地相背”、“人地相左”。在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关系上,除了“三道合一”与“三道分途”以外,还存在着“天人合一”与“地”的离异;“天地合一”与“人”的离异;“人地合一”与“天”的离异,如此等等。
“天人合一”好比顺风行船,当然行与不行还有另外的考虑。“天人相悖”好比顶风而上,勉强行动难免凶险。在“天人相背”或者“天人相左”的情况下,人一般有这样四个选择,一是不动,比如说屯初的人道走向是二,天道走向是三,三爻的人道走向是四,天道走向是上,这都可以看作是“天人相左”。初爻讲“利居貞”是说爻位不动,三爻讲“君子幾不如舍”即放弃上行,在原位坚持。二是两种选择都可以,比如说屯四的人道走向是五,天道走向是初,这里也是个“天人相左”,爻辞说“求婚媾,往吉,無不利。”就是说按照天道也可以,按照人道也可以。三是放弃人道而走天道,比如说蒙初的人道走向是二,天道走向是四,这里是一个“天人相背”,爻辞说“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就是说蒙初要放弃人道而走天道,当然这种情况也可以说初二之间发生了“天人相悖”,初爻放弃了人道而改走天道。四是放弃天道而走人道,比如屯三的天道走向是上,人道走向是四,爻辞讲“君子幾不如舍”就是放弃天道而走人道。
人道上的行进,更多的是“不合时宜”,当然,“天人相悖”、“天人相背”和“天人相左”对坚持人道来说也是“不合时宜”,只不过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意思是,只要是爻在人道上的运行不是“天人合一”,那就是“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情况相当普遍,但大体上可分两种,一种是短时间的“不合时宜”,一种是长时间的“不合时宜”,分界线为四个时间单位,这就是说,如果是在四个时间单位以内,爻是有可能按照人道行进的,就是说人通过努力有可能达到目的,如果是超过了四个时间单位,爻的行进就必须等到下一个周期,这就要看环境是否有利。
其次,天道与地道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客观性,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包括动、静两种状态,动就是天道,静就是地道。动静相因,没有静显示不出动,没有动也显示不出静,但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所谓客观性就是天道与地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好人坏人一个样,没有人也是这样。人道最大的特点则是主观性、随意性。一方面是人摆脱不了天道与地道的纠葛,或者说不能脱离天道、地道而存在,天是人存在、繁衍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人又可以“识时务”,可以有选择,有时候是多个选择,有时候是一个或两个选择,有时候是别无选择,别无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当然这些选择是有条件的,是需要智慧、勇气与力量的。因此作为“棋局”,天摆出来的就是“阵势”,人的对策就是“化解”。解得开就是“人胜”,解不开就是“天胜”。这是一场永远也下不完的“棋”,只要是人类存在,一个人呱呱落地,就陷入这个棋局当中,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也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你就作为一方,在与天对弈。
第三,天道与地道作为客观存在,是没有目的的,《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太阳升起并不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光明,地震也不是为了惩罚人类。但是天道与地道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天道的的准则就是恒久,因为只有恒久,天道才能永存。地道的准则是平衡,因为只有平衡,地道才更“归隐”。天道与地道可以说是只讲耕耘,不讲收获。人道作为主观意志,是有目的的,人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需要从天地那里获取利益,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这个利益可能获取到,也可能获取不到,吉、凶、吝、悔、厉等等判断,都是基于这个基础上的判断,天地本身无所谓吉、凶。所以在天人的博弈中,着急的是人,而不是天,人的行为只要不损害“衡”与“恒”,天就会免检放行,这就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损害了“衡”与“恒”,天就会报复。因此,“衡”与“恒”不只是天道与地道的行为准则,也是人的行为的最终裁判,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就是因为天是最终裁判。
【周易是什么?】 (13) 周易是人与人的搏弈
上文谈到,周易是天人的博弈,对弈的双方是天与人。从另一个角度讲,周易也是人与人的搏弈,对弈的双方是人与人。天人博弈的规则适用于人与人,但人与人的搏弈有着许多与天人博弈不同的特点。
天人博弈是人为了获取利益,是人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人与人为什么也要博弈呢?原来人的地位是不同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也就不同,人与人的博弈,说穿了就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周易中提到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确切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从经文中我们看到,有“大人”,有“君子”,还有“主”、“朋”、“王”、“侯”、“寇”、“女子”、“童”、“婦”、“子”、“客”、“邑人”、“丈人”、“長子”、“弟子”、“大君”、“夫妻”、“武人”、“帝乙”、“宗”、“公”、“天子”、“小子”、“丈夫”、“父”、“母”、“考”、“賓”、“宮人”、“國君”、“行人”、“老夫”、“女妻”、“老婦”、“士夫”、“婦人”、“夫子”、“臣妾”、“王母”、“主人”、“家人”、“惡人”、“王臣”、“帝”、“娣”、“配主”、“夷主”、“童仆”、“旅人”、“史、巫”、“敵”、“祖”、“妣”、“高宗”等等,如果我们知道经文中的“孚”字,不是说的什么诚信,而是说的一种主从关系,许多“孚”字,指的就是俘虏,是那些被迫失去自由的人,那么“人”的成分就更为复杂。要想对“人”下个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源于天地,超越天地。源于天地就是天地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说是具备了一定条件,于是就有了人,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天地的一个部分,不是可以脱离天地而独立存在的,天道、地道不只是天与地的规则,也制约着人。超越天地则是说人有着与天地间其它部分不同的一些特点,如自觉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等,因为有了这些特点,人便与天地区别开来。
中国象棋对弈双方,一方是以“将”为主,一方是以“帅”为主,其部下各有车马炮相士卒,输赢全看将帅的处境。周易中人与人的博弈又是个什么阵势呢?原来周易中有两个“王”,一个是“大哉”的乾元,我们也叫天元甲,另一个就是“至哉”的坤元,我们也叫地元己。在取象上,天元甲的取象有龙、主、天子、王、帝、公、宗、父等,这里我们简化为“龙”。地元己的取象有虎、主、王、公、宗、祖、王母、母等,这里我们简化为“虎”。周易中人与人的博弈,也可以简称为“龙虎斗”。
天元甲的部下有乙丙和壬癸,其中乙癸通常取象为“黑马”,丙壬为“牛”。地元己的部下为庚和戊,在取象上为“羊”。丁与辛好比“楚河汉界”,既属于甲的部下,也属于己的部下;既不属于甲的部下,也不属于己的部下,在取象上通常为“白马”。
中国象棋的行棋规则是,红方先走一步,接下来是黑方走一步,然后是红方再走,这样一步一步交替。周易的行棋规则是龙方先走五步,接下来是虎方走五步,然后是龙方再走,这样五步五步的交替。这种五步一交换的方法,反映在卦上就是“原筮卦”和“复筮卦”,在“原筮卦”中,龙的本事可以尽情施展,虎只能观棋不语。在“复筮卦”中,虎可以尽情施展它的本事,龙却只能观棋不语。周易的开局也就是乾卦与坤卦,就是按照这个规则行棋的。
乾坤变屯蒙原因有很多,其中两个原因很重要,一个是乾卦在运行当中有两个转折,也就是二与五,正是这两个转折成就了两个“大人”;二是地元己的能量不如天元甲,所以乾初甲的能量可以传递到上爻,坤初己的能量传递到三爻时就停顿下来,这就是“含章可贞”,四爻则为“括囊”。停顿意味着僵窒,这样坤五就来到了初位,变成了屯初,屯卦的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实际上是乙己丙甲戊丁。作为残局的屯卦,也就与作为开局的乾与坤,有了许多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三点,一是爻与爻有了强弱不等的差别,二是卦体由平衡到失衡,三是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这种局势如果用人事做比拟,也就是人与人有了贫富的差别,社会处于动荡当中,人的行为有了更多的选择,客观形势有了利于人的行动的一面,也有不利于人的行动的一面。
人与人的博弈精彩之处在残局,因为残局中的矛盾纷呈,最需要人的智慧、力量与勇气。我们以屯卦为例,坤五变屯初,是一个改朝换代,屯初乙也就不只是一个“大人”,一个富户,一个普通的侯国,而是成了社稷的主宰,经文上也叫“大君”。随着“大君”的出现,天元甲和地元己的权威相对减弱,社会的稳定与通达主要看“大君”的处境与施政情况。
与“大君”相对待的是臣民,在卦体上也就是二三四五上这些爻。臣民当中,有的是拥护“大君”的,也有不拥护“大君”的,这样博弈的双方,也就由“龙虎斗”演变为“拥君派”与“反君派”。“拥君派”的首领就是“大君”,其部下就是可以依靠或可以指挥的力量,“反君派”的首领就是对“大君”的执政地位威胁最大的人,其部下就是支持实行颠覆的人。当然也有介于“拥君派”与“反君派”之间的力量,属于“中间派”。以屯卦为例,屯初乙是“大君”,可以依靠的力量是四爻甲,可以指挥的力量是三爻丙。屯五戊对初爻的威胁最大,它可以算是“反君派”的首领,可以借助的力量有上爻丁,可以支配的力量有二爻己。屯卦的主要矛盾是初与五,因此二三四上也可以看作是“中间派”。
稳定与通达是“大君”的两项主要任务,稳定是基础,通达是主导,稳定而不失通达,通达而不伤稳定,这是“大君”最理想的状态。过分稳定就会失去通达,失去通达就是“穷”、“窒”,过分通达就会伤害稳定,伤害稳定就会引发动乱,两种情况的结局是一样的,那就是产生政权的更迭。如果是稳定而且通达,那么“原筮卦”就会倒过来变成它的“复筮卦”,“复筮卦”的初爻不是“大君”,但同样也担负着稳定与通达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大君”执政能力的一个检验。如果“复筮卦”的初爻不能担负起稳定与通达的任务,那么同样也会产生政权的更迭。比如说讼卦初爻“不永所事”,那么讼卦的结局就是执政的“大君”下野。
“龙虎斗”以及“拥君派”与“反君派”的对立与斗争是六十四卦的两条主线,贯穿在每一个卦中。但这两条主线的依据、性质与作用是不同的,“龙虎斗”依据的是天道,反映在社会上就是“人伦”,是建立在血缘或亲情关系基础上的矛盾,好比“代沟”,有差异,有冲突,但更多的还是相互接济。大有卦三爻为己为阳,五爻为甲为阴,三爻辞讲“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这是三爻向五爻的进贡。随卦五爻为甲为阳,三爻为己为阴,随上辞讲“王用亨于西山”,这是五爻对三爻的赏赐。益卦五爻为己为阳,三爻为甲为阴,益二辞讲“王用享于帝”,这是五爻向三爻的进贡。可见说“龙虎斗”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在卦体上,甲和己处在对立的位置,彼此是不能直接见面的,因此无论是冲突还是接济,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大有三向大有五进贡,最佳的选择是通过四爻,因为这合乎人道,所以爻辞说“小人弗克”。随五至上也合乎人道,上为戊为西,所以随上辞讲“王用亨于西山”,意思就是随五对随三的赏赐要通过这里。益卦的天道是辛庚甲壬己癸,五爻向三爻的进贡选择了天道,所以二爻讲“王用享于帝”。这种间接的接济,无论是依照天道还是依照人道,都有可能被截留、贪污,比方说大有三的“公用亨于天子”就被四爻截留,从而变成了一个最强大的谦三,但这并非是大有三的本意。随五对随三的赏赐,其实也没有落在随三那里,这从随三变蛊四再变临四都还是阴爻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随五的目的也没有实现。如果说“龙”、“虎”的部下只是截留、贪污这还不算什么,严重的是这些部下对“龙”、“虎”的伤害,比如说蒙二庚本是蒙五己的部下,如果它依照人道至三爻甲,那么这种不合时宜的进取就是对三爻甲的伤害,所以蒙二辞讲“子克家”。师二乙是师五甲的部下,如果师二也依照人道至三爻己,那么这种不合时宜的进取也是对三爻己的伤害,所以师三辞讲“師或輿尸,兇”。要说对己的伤害最多的还是丙壬,丙壬是“龙”的部下,它的一个取象是“牛”,在许多卦中,其实都是“牛虎斗”,同人三对同人四发动的战争,就是丙与己,只不过己得到了戊的支持,因此同人三是“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同人四则是“乘其墉,弗克攻,吉”。既濟卦的天道与同人一样,也是三为丙,四为己,与同人卦不同的是,既濟四是个阴爻,因此三爻才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说法。大体说来,“龙”的部下与“虎”的矛盾,或者是“虎”的部下与“龙”的矛盾,比起“龙”与“虎”的矛盾,要激烈得多,尖锐得多,这些部下,未必是秉承主人的本意,只是主人对部下的约束失控而已。
为什么“龙”、“虎”的部下敢于制造事端、发动战争?原来这里有另一个主线在起作用,这就是“拥君派”与“反君派”的矛盾与斗争,与“龙虎斗”不同,“拥君派”与“反君派”不是建立在血缘与亲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不同利益的基础上,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黯然失色,有的时候,为了共同的利益,不同的爻与爻之间可以“朋盍簪”,可以“一握為笑”,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你争我抢,不惜拼个你死我活。什么“利用侵伐”、“利用行師,征邑國”、“不利即戎”等等,在这里,什么“人道”、“君子”、“正义”等等,都不过是遮羞布,因为人道有两条,一正一反,“拥君派”有“拥君派”的人道,“反君派”也有“反君派”的人道,这就好比在孔夫子看来柳下跖就是“盗跖”,而在柳下跖看来孔夫子就是“盗丘”,所以单从人道上是没有办法区分谁是“君子”,谁是“小人”的。“拥君派”与“反君派”的矛盾与斗争说到底是为了利益,利益才是这个矛盾与斗争的真正动机。
对于每一个卦的每一个爻来说,都有一个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问题,有一个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问题。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不一致。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时候也是不一致。因此,人与人的博弈,就不是你走一步或几步,然后是我走一步或几步,而是在每一步当中,看有没有选择,有多少个选择,哪种选择为最佳。这样一来,周易的行棋规则,就不再是两人对弈,而是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巽卦讲的“用史巫纷若”,就是多人一起议论。作为“棋谱“的周易,就是依据每个卦的态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佳的选择。
选择有多种,从静态上看,卦体上的每个爻都处在十字路口,也就是说在方向上有四种选择。从动态上看,每个爻除去它所由来的那个爻以外,在方向上还有三种选择,这也就是左中右。从天道上看,爻的运动似乎只有一个方向,如甲至乙,乙至丙等等,从人道上看,爻的运动似乎也只有一个方向,如初至二,二至三等等,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实际上爻的运行,可能依照天道,也可能依照人道,还可能依照地道,甚至那条道也不依照。爻的运行还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主动的选择面大,被动的选择面小。选择是一种主观的行为,从选择的多样性上讲,选择是自由的,但由于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制约,选择又不是自由的。下面我们还以屯卦为例,探讨一下选择的自由与不自由问题。
屯卦是个动态失衡卦,屯卦辞讲“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这是对屯卦态势的一个总体判断。屯初处在天人相左当中,选择至三是既合天道,也合地道,选择至二合乎人道,但不合时宜。初爻辞讲“磐桓,利居貞,利建侯。”这就是初爻的最佳选择,这个选择就是爻位不动,数可以动,意在避免五爻侵占初位。屯二是屯卦在天道上的终结阶段,在屯卦中没有主动作为的能力,屯二周边有两个阳爻,初爻至二合乎人道,所以是“匪寇婚媾”,五爻至二合乎天道,对五爻来说可以叫“取女”,但是对二爻来说它们都已经成为过去,要想“婚媾”只有等到下一个周期,这就是爻辞上说的“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这其实是一个别无选择,或者说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屯三至上既合天道,也合地道,这就是“即鹿無虞”,只是此行脱离了人道,所以爻辞又说“惟入于林中”,三爻的最佳选择是待时至四,这也就是“君子幾不如舍”。四爻是屯卦在天道上的开始阶段,有主动选择的自由,至初合乎天道,至五合乎人道,对这两个选择爻辞说是“求婚媾,往吉,無不利”。屯五是三道分途,至二合乎天道,但不合人道与地道;至初合乎地道,但不合天道与人道;至上合乎人道但正与天道犯顶,屯五如果是只得不失,那就是“屯其膏”,但这个屯聚也须有度,在不危及初爻的执政地位的情况下,那就是“小貞吉”,危及了初爻的执政地位,那就成了“大貞兇”。屯上的来龙是屯三,但屯三至上不合人道,因此也就不是接济,而是侵犯,上爻好比三爻的“鹿”;屯上的去脉是屯五,由于五上之间是个天人相悖,所以上爻处在被盘剥、被奴役的地位,这也是个别无选择的爻,所以爻辞说是“泣血漣如”。
单从一个屯卦我们可以看到,爻的运行是有选择的,选择是多样的,除了别无选择以外,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究竟哪个是最佳的选择呢?
如果是单就阴阳来说,那么就应当选阳弃阴,因为阳爻的量大,阴爻的量小,阴阳在取象上除了一般表示男女、牝牡以外,还表示强弱、贫富等等,“大人”就是用阳爻表示,在阴阳混杂的卦中,阳爻一般起着主导的作用,人们当然愿意选择强大、富裕,但由先天造成的男女、牝牡、强弱、贫富等等差别,却是不能选择的,要选择只能是今后。好比一个富家子弟,依照继承法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这里没有什么选择,但在继承遗产之后,或守业,或发展,或败家,或周济天下,这就需要选择。
如果是考虑到爻位,那么以初位为最佳。我们知道,初位是卦体的基础,是初位支撑着卦体,“原筮卦”的初位是“君位”,居住在这个位上的爻就是“大君”,卦体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这个爻,这是一个“引来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位置,传统易学以为五爻是“君位”,其实是不对的,老子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又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初爻的位置就是一个“善地”。当然这个位置也不是谁都可以来的,这里有“天命”、“王命”和“自命”之分,“天命”是先天注定,不能选择;“王命”是由王锡命,一般也不能选择,当然也可以说是由王来选择,“自命”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如果是从爻的先后顺序考虑,最佳的选择是天道上的开端,也就是甲或己。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有着强大的喷发能力,所向披靡,不可抑制,即便这是一个弱爻,它也坚如磐石。其次是乙癸和戊庚,这两个爻处在转折点上,一个近王,一个近后,在同等条件下容易积聚能量。最差的是天道上的终结,也是甲或己,如果是龙,也只是个“亢龙”,是虎也只能是个“睡虎”。它们只能承受,不能进取。当然,无论是开端、终结还是过程的中间某个阶段,这也都是先天注定,是不能选择的。
在可以选择的选项中,选择首先是个人或局部的选择,这是从个人或局部的利益出发,谋求生存与发展。但是,局部利益与其它的局部利益有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不一致,有时候还正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就不再是局部利益,而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的选择,才是最佳的选择。
利益还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分,假如我们把卦当作一个过程,那么爻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利益,整个过程有整个过程的利益,于是这里就出现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问题。爻的当前利益就是指一个爻已经获得或近期可能获得的利益。它不只是自身的强弱,也包括时、位是否得当。长远利益是指远期才能获得的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有个分界线,这就是丁与辛,如果天元甲的掌控能力没有超过丁,那么它获得的利益就是当前利益,超过了丁就变成了长远利益;如果地元己的掌控能力没有超过辛,那么它获得的利益就是当前利益,超过了辛就变成了长远利益。从利益的角度看,有的是既有当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有的是有当前利益而无长远利益,有的是有长远利益而无当前利益,有的却是什么利益也没有,只有损失。最佳的选择,当然是既有当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其次是舍弃当前利益,寻求长远利益。
人与人的博弈,说到底是利益之争,既得利益者要求保持现状,什么利益也没有者要求改变现状,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特别是对立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可以看成是六十四卦的一根最重要的主线,这个斗争虽然是曲曲折折,但最终的胜利者,一定是那些维护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人,最终的失败者,是那些损害了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的人。
【周易是什么?】 (14) 周易包含着科学,但不归结为科学
周易与科学的关系,是人们一个十分关切的话题,也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当前,占主导地位的一个说法是,周易本是迷信的产物,用来占卜算命,与科学是搭不上边的。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认为周易是科学,如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就是周易中的阴阳符号,太极、河图、洛书、八卦方阵等等,就是高等数学。如此等等,形成了一个所谓的近代“科学易”的流派。但是,通观这个流派的特点,那就是对经文没有做出任何一点合理的解释,这就不能从根本上否认周易是迷信的产物的说法,有人甚至认为,周易非但不是科学,中国的科学长期落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了周易,是周易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周易与科学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笔者的理解是,周易包含着科学,但不归结为科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科学?对“科学”的定义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见《辞海》1999年版)。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科学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科学要经得起重复验证,可以证伪,而自身没有矛盾。广义的科学还应当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等。
其次,要了解什么是周易?周易单从体例上看,无非就是卦符与经文,爻符有两种,每三个一组可得八组,每六个一组可得六十四组,这就是六十四卦,经文则是与卦爻结合在一起的卦辞与爻辞。周易到底运用了哪些范畴?提出了什么样的定理、定律?反映了什么样的本质和规律?几千年对周易的探索,至今也还没有哪个人把这些说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轻言周易就是科学显然是武断的。但是,当我们真正弄清了卦爻的结构,弄清了卦爻的运动与变化规则以后,那么就一定得出周易的确包含着科学这样一个结论。
周易包含着什么样的科学呢?根据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情况,物质运动大致有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较高级的运动形式是在较低级的运动形式基础上形成的;较高级的运动形式包括较低级的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是永恒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各种运动形式又是相互区别的,各有自己特殊的本质和规律。既不能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也不能把多样的运动形式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根据物质的运动形式,科学又可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则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道德等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每一个学科还都可以细化,比如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专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依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依研究内容可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等;依据研究方法论可分为实验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等体系。周易包含着这些科学吗?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说起。机械运动就是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这也是物质的各种运动形态中最简单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其它较复杂的运动形式,例如,热运动、化学运动、电磁运动、生命现象中都含有位置的变化,但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机械运动。
周易中有没有机械运动呢?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往、复、来、歸、出、入、履、旅、旋、倾、升、动、徒、逐、上、下、行、进、退等等,这些字都见诸经文,怎么能说周易中没有运动呢?“乘马”是运动,“大车以载”是运动,“涉大川”也是运动。从运动的主体上看,有爻的运动,也有数的运动,还有一种与视角有关的变化,比如说屯卦变蒙卦,蒙是屯的颠倒,这可以看作是视角发生了变化,也可以看作是场所发生了变更。从运动方向上看,有直行,也有转折。从运动的速度上看,有“来徐徐”,也有“涣奔其机”。当然,讲运动,也少不了静止,经文中的“贞”字就是静止的意思。举凡机械运动的一切概念、原理、定律等等,都可以从周易中找到。只是以往对周易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所谓的“乾动、坤静”或者“震动、艮止”的水平上,无法解释周易中的运动现象。如果掌握了真正的卦体与易道,那就不难得出后世科学家们得出的科学结论。比如说乾、坤卦,乾、坤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均衡的局面, 乾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场所的变更来说明时间的变化,六十四卦,只有一个乾卦六爻的层次鲜明,这就是因为场所的变更对人的视觉冲击最大,而在乾卦,场所的变更又是与时间的变化同步进行。乾卦六爻从数上看是均等,其动因就是天道与人道的作用,或者说是六爻所包含的“潜能”不同。坤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时间的变化来表现场所的变更,因此就没有乾卦六爻那样鲜明的层次感。随着能量的释放,到坤四就“括囊”,即完全停止了运动。从运动方向上看,坤初至二是一个短程线,二爻是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在球面上是一个90度的直角,二三四五爻形似一个圆圈,这就是坤二辞讲的“直、方、大”。如果我们把三与五规定为X轴,把初与上规定为Y轴,把二与四规定为Z轴,那么所有的运动方向就是绕着这三个轴的旋转,这也可以叫做“三旋运动”。乾卦六爻均等,因此它的运动也就是匀速运动,乾初至二,其空缺出来的位置三四五爻都有可能来填补,因此这里又存在着一个“涡流”。坤二如果直接上行,这就是“习”,“不习”就是不宜上行,因为二上之间有一个时间差。仅从乾坤卦我们就可以得出牛顿的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而且包含着比惯性定律还要丰富无比的内容。乾坤以外的六十二卦,是失去了均衡的卦,也是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的卦,运动的内容与形式也就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局面,有“磐桓”,有“蹢躅”,有“其行次且”,还有“見輿曳”;有“牵復”,有“敦復”,有“引吉”,还有“可用汲”;有“有攸往”,有“無所往”,有“往蹇,來反”,还有“往蹇,來連”等等,在这里,运动与质量、与速度、与方向,与各种作用力都有了关系,牛顿的第二、第三定律,也就不难找到了。
物理运动一般分宏观与微观两类,宏观运动如人的走路,鸟的飞翔,微观运动如分子、原子等等,这些在周易中有没有呢?我们说这也是有的。贲初的“舍車而徒”说的就是人走路,小过上的“飛鳥離之”就是说鸟的飞翔遇到了障碍,姤五的“有隕自天”就是天体的一种运动,这是宏观上的运动。经文中的确没有“分子”、“原子”这一类的概念,但有“素履”一辞,“素”就是单纯到不能够再单纯的物质,在卦体上,它们就是天数与地数,天数与地数的运动就是“素履”,这是直接看不到的,这种直接看不到的运动,就是微观运动。“素”可以比拟为分子、原子、电子、质子等等,但又不限于上述这些物质。“素”也有静止与运动的区分,其运动也有直线(短程线)和曲线的区分,有匀速与变速的区分。“素”的运动有多种方式,从经文上我们看到有“光亨”(需卦辞),“光亨”就是光的通达。也有声闻,如“鸣谦”(谦二、上)、“鸣豫”(豫初)、“翰音登于天”(中孚上)、“飞鸟遗之音”(小过卦辞)等,仔细分析这些卦的态势,也就不难发现光线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原理。人们都知道“杠杆原理”是阿基米德最早提出的,却不知道周易每个卦中都有两个“杠杆”,这就是二与四和三与五,卦体的平衡与失衡就是看这两个“杠杆”,只不过经文中把这种关系叫做“仇”,《系辞》中把这种关系叫做“同功而异位”。
化学运动,从宏观现象上看,主要表现为是一种或几种物质转变成另外一种或几种物质的运动形式,即产生新物质的运动形式;从微观本质上看,主要表现为多种微观粒子的运动,本质上则是原子重新组合而导致的一种或几种分子转变为另一种或几种分子的分子质变运动。周易中有没有化学运动呢?如果从周易中所记载的器物中找出那些是“化工产品”的话,我们的确难以找到,这是因为制造化工产品的条件更为复杂,如可以控制的热能、磁能、电能、化学能等,可以想见,周易产生的时代,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这并不影响化学理论的创立。如果我们把爻当作是分子,那么爻的数结构就是分子的结构,卦就是空间点阵,爻的阴阳变化就是分子的质变运动,分解与化合是分子结构变化的两种主要形式,是化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卦爻的变化,包括位变、时变与数变三种,其中数变引起的爻的阴阳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就是产生新物质的运动形式,没有爻的分解,就没有化合,没有化合,就没有新爻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的阴阳变化,就是化学变化,阴阳变化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化学变化的规律。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周易中涉及的生物多种多样,比如说属于植物的有茅茹、苞桑、莽、碩果、楊、叢棘、莧、杞、瓜、株木、蒺藜、葛藟、桷等等,属于动物的有龙、马、鹿、禽、虎、魚、牛、豕、靈龜、羊、鼫鼠、狐、隼、大牲、鮒、豹、雉、鴻、鳥、豚魚、鳴鶴等等,“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动物。当然,仅仅罗列出这些生物还不足以说明周易包含着生物学,但如果是对这些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做了揭示,对这些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做了合理的解释,那这就是生物学。这些生物的结构,就是卦爻的数结构,这些生物的功能,就是体现在它们的特点与作用上,比如马有负载的功能,有奔跑的功能,牛有倔强的特点,豹有因季节变化而改变毛色的特点,虎有说变就变的特点等。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坤卦辞的“利牝馬之貞”就是讲遗传,坤卦反映的不是什么马的“行地无疆”,而是一种内动而外静,是孕育于内。坤上辞的“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就是讲变异,这里的“战”字不是战斗,而是战栗,是一种孤独与失落,“血”字也不是鲜血,而是血脉,是说“龙”的子孙在品性上有了差异。外界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大体上说有适宜的一面,也有不适宜的一面,比如说渐卦二爻讲“鴻漸于磐,飲食衎衎”,这就是讲环境对“鸿”的生长有利,而大壮卦三爻与上爻的“羝羊觸藩”,就是讲环境限制了“羝羊”的行动自由,这里就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有所谓的“丛林法则”。生物运动的特点,在于生物能够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和自我调节,经文就是通过“枯杨生稊”、“枯楊生華”等这样一类辞句,反映了生命力的顽强。
社会运动是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科学则是揭示社会的本质、一定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及其演变的规律。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道德等等则是社会科学的不同门类。周易中是否包含着社会科学呢?这是肯定的,是有大量证据可以证明的。社会一般是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周易的卦爻就好比人群,好比整体。透过经文,我们看到有耕耘、狩猎、畜牧、建筑、制造、运输等门类,这是当时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有国家,有军队,有监狱,有法律等上层建筑。国家有“天子”、“王”、“公”、“主”、“国君”、“大君”、“王母”、“侯”等统治者,也有“众”、“孚”、“童仆”等被统治者。经文中有“祖”、“宗”、“父”、“母”、“考”、“子”等字,反映了当时的伦理。经文中有“道”字,也有“德”字,周易中的道德规范我们叫“人道”,它就是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一般说来,按照这个顺序行动的人就叫“君子”,背离这个顺序的人就叫“小人”或“寇”。六十四卦可以说是六十四种社会形态,当然对这些社会形态还可以归纳,比如说按照平衡与不平衡可以把六十四卦分为两类;按照强弱贫富也可以分,比如说乾坤卦反映的就是大同社会,因为单就强弱贫富来说这是一个没有差别的社会,自从屯卦以后,爻与爻之间就有了强弱与贫富的差别。六爻的层次不同,地位不同,利益也就不同,由此引发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卦爻的运动与变化,这可以看作是社会形态的演变。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在与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做斗争时不断总结经验,权衡利弊,预测吉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比如说军事科学,六十四卦中涉及“征”、“伐”、“戎”、“行师”等字的卦几乎有一半,这说明战争的频繁,在这样频繁的战争中,没有兵法的指导倒是奇怪了。
如果说上面所例举的东西还不足以证明周易包含着科学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比如说质量守恒或能量守恒问题,作为定律,这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同。周易中有这些东西吗?我们说有,五十五个天数就是质量,也是能量,它们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总的能量不变。说到总的能量不变,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变化,这就是有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轮流“上岗”,由这个变化可以得出质量或能量的既守恒又不守恒的的定律。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的科学理论,周易中有这些东西吗?六十四卦首尾连贯、环环相扣,这就是一个大的系统。每一个卦中的每一个爻,常常面临着多种行动方式或变动趋势,或者说有着多种选择,“利于”或“不利”就是控制,“勿用”、“勿逐”也是控制,六十四卦中有一个节卦,更是专讲控制。信息论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一门学科,作为系统的六十四卦,反映的就是在阳息阴消当中,如何关注新的内容,新的态势,减少盲目性。我们以屯卦为例,屯三讲“君子几不如舍”,这个“几”字就是变化之“几”,而要掌握这个“几”,就需要对屯三与屯五的量进行比较,甚至还要考虑到初爻与上爻。信息的传递,除了“言”,经文中还提到“光亨”、“心亨”等形式。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科学理论,周易中有这些东西吗?六十四卦分为平衡与失衡两类,平衡转化为失衡,失衡又转化为平衡,平衡卦的结构比较稳定,失衡卦的结构不大稳定,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如果是把不平衡状态下的稳定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那么四十八个失衡卦都可以叫耗散结构。六十四卦,卦卦不同,但也有相同的一面,比如说方位,每个卦都是六个方位,叫东西南北上下也好,叫前后左右上下也好,每个卦的方位不能多,也不能少。再比如说时间,每个爻表示一个时间段,六个爻表示半个周期,或者是“往”,或者是“来”,相邻两卦合一是一个完整的周期,这是六十四卦的共性。具体到某一个卦,初爻是表示南还是表示北?是表示开端还是终结?还是过程当中的哪个阶段?这需要具体分析,这就是卦的个性。个性当中存在着共性,从共性的观点梳理个性,使之协调一致,这就是协同。爻是有量变与质变的,阳变阳或者阳变阴就是质变,也可以叫突变。卦也是有突变的,作为体系的六十四卦,其间有十二次突变,突变的标志就是卦体发生了特殊的旋转或颠倒,这就是突变论。
广义的科学还应当包括科学方法,经典的科学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归纳法,另一类是演绎法。周易中是否应用了这些科学方法呢?表面上看,周易经文,杂乱无章,很难说是用什么方法来编排的,比如蒙卦二爻辞讲“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什么是“包蒙”?“包蒙”与“纳妇”有什么联系?“纳妇”与“子克家”又有什么联系?这里既说不上归纳,也说不上演绎。但是,当我们知道了蒙二为庚,蒙初为辛,蒙二至初既合天道,也合地道,那么我们就对什么是“包”有了正确理解,原来按照事物的时间顺序,前者为“包”,后者为“承”,这种包承关系,就是对所有具有先后性质的事物关系的一种归纳。蒙五为阴为己,蒙二为阳为庚,蒙二对蒙五的接纳,就是“纳妇”,这是讲二爻与五爻的关系。蒙三为甲,甲是蒙卦的终结阶段,是诸爻的归宿,以“家”为喻,蒙二至三合乎人道,但是不合时宜,不合时宜的强行进取,只能给对方造成伤害,所以是“子克家”,这是讲二爻与三爻的关系。这里不仅有归纳,也有演绎。归纳就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演绎就是从一般导出个别,这些方法在经文中处处都有体现,乾卦辞讲“元亨,利貞”,这个“元”字就是个别,它只是说乾卦的初爻是甲,是开端,当这个开端变成了“天元”以后,它就由个别上升为一般,变成所有“原筮卦”在时间上的开端,这里应用的方法就是归纳,即找出了所有“原筮卦”的共性。蒙卦辞讲“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是因为前面从乾卦中归纳出“天元”,从坤卦中归纳出“地元”,再从屯卦中归纳出“人元”,“三元”皆备,蒙卦只需演绎即可,所以也就不再说“元”。
归纳当中有演绎,演绎当中有归纳,周易既应用了归纳,也应用了演绎,但说到周易的方法,主要的还是应当叫模拟法,卦体就是一个可以模拟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通过这个模型,间接的研究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对这一点,《系辞》中有一个很好的表述,那就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模拟法带有实验性质,可以将研究对象简化、放大或缩小,可以对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进行研究;可以对已经时过境迁或尚未出现的现象进行研究;因此这种方法易于控制,比较经济。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方法对所模拟的对象反映的是否完整、准确,如果是完整、准确,那么这种方法就更具有可靠性。
以上我们例举了大量实例,说明周易确实包含着科学,但是仅仅依靠举例,还是难免有移花接木、牵强附会之嫌,因为有许多治易者,就是靠举例来说明周易是科学的。我们说周易包含着科学,不仅是因为迄今为止的科学发现、科学原理以及科学方法等,都可以从周易中找到依据或者是端倪,更因为周易中还有许多的科学尚未发现,或者是还不完备、不够准确的东西,依靠周易可以发现,可以使之臻于完善,这里我们还是简要举几个事例。
“黑洞”与“白洞”是天文学上的名词,所谓“黑洞”是指引力场很强的一种天体,所谓“白洞”是指与“黑洞”性质相反的一种天体,由于不能直接观察,所以也有人认为“黑洞”与“白洞”并不存在。周易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原来在六个爻当中,有一个是开端,另有一个是终结,作为开端的爻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作为终结的爻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这两个爻就是甲和己,在卦体上这两个爻处在对立的位置,“出”好比喷发,其能力与自身的质量成正比,“入”好比吸纳,其能力与自身的质量成反比。“出”与“入”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出”可以转化为“入”,“入”也可以转化为“出”,比方说甲在乾为“出”,到了坤卦就变成了“入”;己在乾为“入”,到了坤卦就变成了“出”,当然,能不能出入,还有另外一些条件。这里我们所要说的是,“黑洞”与“白洞”确实存在,六十四卦中所有对甲爻和己爻的描述,可以看成是对“黑洞”与“白洞”性质的描述。
上面“黑洞”与“白洞”是宏观世界的理论,我们再说一个微观世界的理论,自从十九世纪玛丽–居里打开了原子大门,证明原子不是物质的最小粒子以后,科学家就在不停的探索,到现在的认识基本上就是:夸克是最小的粒子,所有的中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反中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比如质子,中子。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是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六个夸克分别命名为上、下、顶、奇、粲、底等,对夸克的性质也做了一些揭示,但是夸克究竟是不是最小?六个夸克之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合理的解释。周易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原来爻是可分的,一个爻在一般情况下有九个数,这九个数可能都是天数,也可能都是地数,更多的是天数与地数混杂在一起,但总数一定是九个。数还可以分为“定位数”与“大衍数”两类。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一般情况下为一比一点五,特殊情况下为一比一点二五。一个卦有五十四个数,其中或者天数为二十四个,地数为三十个,或者天数为二十五个,地数为二十九个。六个爻可分三个“对立面”,即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爻为一个层次居下,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居中,上爻为一个层次居上,层次越高,势能越大。六爻还可构成三个“圆圈”,即初二上四、二三四五和初三上五,作为“圆圈”无所谓起点、终点,也无所谓正向反向。六爻当中,二与四和三与五构成两个“跷跷板”,“跷跷板”的两端相等就是平衡,如果不等,量大的一端就有压向初爻的趋势,量小的一端就有被撬向上的趋势。按照视角,六爻还可分为“可见”与“不可见”两类,二爻为“可见”。四爻为“不可见”,初三上五爻处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六爻按照时间顺序还可分为开端与终结,以及过程当中的不同阶段,如此等等。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所谓夸克就是爻,确切说是可以比拟为爻,周易中关于爻的数结构,关于爻与爻之间的关系的描述,一定适用于对夸克的认识。笔者斗胆做一个预测,算是立此存照,可以预见的是,夸克还不是最小的粒子,因为夸克还可以分解,分解为九个数;夸克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领域,封闭是因为任何情况下都是九个数,开放是因为有的数会跑到其它夸克里去;夸克的量可分为十等,最大的夸克与最小的夸克在量上的绝对比值为三比二;夸克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够单独存在,只能是六个夸克以“团伙”的形式存在,这个“团伙”我们也可以叫“夸克团”;“夸克团”中有三对夸克分别处在对立的位置,按照高、中、低可分为三个“层次”,高、低各有一个夸克,中层有四个夸克;夸克的产生与衰变是有先后顺序的,在同等条件下,前者的斥力要大于后者,后者的引力要大于前者;如果是强弱不等,量大的夸克在斥力上要大于量小的夸克,量小的夸克在引力上要大于量大的夸克;高层的夸克在势能上要大于低层的夸克;“夸克团”有十种基本的形体,结合视角,则有六十四种基本的状态。六十四种状态,还可分平衡与失衡两类,在失衡的“夸克团”中,还存在着动态平衡。如此等等,依据周易原理,这就是我们对微观世界的一些理解。
“黑洞”与“白洞”属于宏观世界,夸克属于微观世界,这些统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被当作真理时,有相对与绝对的区分,但不会因人而异,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定律等等,具有普世的价值。
社会科学是否也存在着“公理”?也具有普世的价值呢?相当多的人对此是持肯定意见的,他们说,儒家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还有什么公平、正义等等,这些东西难道没有普世价值吗?我们看看周易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直接体现周易社会思想的就是人道,人道也就是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人道表面上是一条,实际上有四十八条,概括说是一正一反,比如说乾卦,六爻初二三四五上的实际内容是甲乙丙丁戊己,乾卦倒过来变成坤卦以后,六爻初二三四五上的实际内容就成了己庚辛壬癸甲。人道是一条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也是人的正当行为的准则,在一般情况下,按照这个顺序行动的人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或“寇”。但因为乾卦的顺序与坤卦的顺序正好相反,这样一来,判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就不是一个,而是两个,或者说乾有乾的“君子”,坤有坤的“君子”,都是“君子”,但走的“道”是不同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统一的一个标准,有的只是因人而异的标准,既然因人而异,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普世价值。如果是一个“社会科学家”声称自己的理论具有普世价值,那么不是无知,就是在骗人,就是“伪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有没有“真科学”呢?当然是有的,能够反映社会本质与运动规律的科学,就是“真科学”,这种“真科学”,从价值的角度看,不是看能不能够“普世”,而是看是不是对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有利,对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有利的科学就是“真科学”,反之就是“伪科学”、“假科学”或者“不科学”。“占”是周易的一项重要内容,“占”就是判断,判断的基本依据就是看对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是否有利。如果是以能够反映社会本质与运动规律、对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有利为标准来看待社会科学领域,就会发现有许多的所谓“科学”其实是“伪科学”、“假科学”或者“不科学”,比如说“与时俱进”这个提法,貌似科学,其实是“不科学”,乾卦六爻是“与时俱进”,坤卦六爻也是“与时俱进”,两卦合一以后,就会发现乾卦的“进”对坤卦而言就是“退”,而坤卦的“进”对乾卦而言又成了“退”,一般说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固步自封,不逆潮流而动等等是不错的,但是在具体问题上,还要看是什么样的潮流,有时候“退”并不是一件坏事,《易传·文言》在解释“亢”字时有段话是“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我们说周易包含着科学,也是因为周易与科学有相通之处,在反映本质与规律方面,在经得起重复验证,可以证伪而自身又没有矛盾等方面,周易与科学没有什么区别。
周易包含着科学,现有的科学需要周易的鉴别、补充与修正,但这不等于说周易直接就是科学,正如哲学包含着科学但不能替代科学一样,周易与科学还是有许多区别的,主要区别是:
1、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周易是运用象;
2、科学通常是分门别类的反映世界,周易是从整体上反映世界,或者说周易没有“分科”;
3、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般是分离的,一个对象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探索,一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的对象,周易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是直接同一的,研究对象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研究方法的形成过程。
4、科学所揭示的本质与规律,只是适用于一定范围,或者说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周易所揭示的本质与规律,是没有范围的,如果说有范围,那么这个范围就是世界,就是宇宙,本质是世界的本质,宇宙的本质,规律则是最具普遍意义或一般意义的规律。据此我们说尽管周易包含着科学,但又不能简单地把周易归结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