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在《终身成长》中,卡罗尔·德韦克提出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两种模式。
在脑神经系统中,每当有想法出现、情绪反应时,神经元细胞的突触就会与其他神经元连接,形成一种回路。如果想法或情绪只出现一两次,这种临时搭建的回路会逐渐“凋谢”;但假如想法在脑海萦绕很多遍之后,大脑神经元细胞会手拉手组成一个固定回路。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比如你在地铁站遇到一位乞丐,好心的给了10元后,却偶然间发现他从地铁口出来开车回家,于是你判断自己碰到了职业乞丐。后来每次见到乞丐,你都会想起上次不愉快的经历,倾向于认为眼前的人又是个“骗子”。在多次、重复的刺激后,就会形成固定的看法(神经回路)。
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学得多、学得快、学得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采取了更为出色的方式,来组织、利用信息和知识,这就是框架思维,它是建立个人知识体系非常重要的思维形式。
01 什么是框架思维
框架思维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结构,俗称“套路”。
一些畅销书也有叫系统思维、思维模型的。这几种叫法有区别,咱们这里不做细究。
框架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建造一座大厦,需要先按图纸把地基、柱子等框架搭起来,然后填水泥,再布电线、水管等。
在管理学中,各种理论也经常通过框架提出来,并风靡全世界。比如营销大师Jerry McCarthy提出的4P理论。
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系统框架,里面圈定了必要的构成元素,协助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万物。比如化学家利用元素周期表来解释物质构成,经济学家使用周期来说明运行规律。
02 为什么要用框架思维
昨天因SpaceX“龙”飞船而大火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说:“我在想存在一种好的思维框架,将事情缩减至其根本本质,并从那里开始向上理论。我的一生都在进行类推推理。”
投资大师理查.芒格也说过:你想要变聪明,你要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而且你必须将答案链接到深奥得到理论框架。在阅读中,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格栅”,将不同学科的思考模式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同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投资上去。
由此可见,高手都是善于使用框架思维的人。而且,在工作中很容易区分出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在思维上的差异。
比如有两个人事专员同时招聘销售。其中一个工作十来年,每年招来的人都有一些达不到绩效要求;而另一个工作三年的招来的销售人员能力都很强。详细对比后发现后者在招聘前会仔细建立一个人才画像,内容是高潜销售人员的评估框架。他在面试过程中套用画像要求对候选人严格评估,所以入职员工质量很高。
有框架的人,和没有框架的人,看事情的角度和层次,是不一样的。
如果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框架,那学习、工作的时候就类似盲人摸象;
而高手处理问题都有相应的框架,所以在学习新领域的时候比普通人更快、更高效。
一般员工处理事情要么是一个点,要么是一条线。你分配做个文档,他可能只把文字打上去就OK了;但是优秀员工会整体考虑word的字体、行间距、字号等排版要求。正如上图所示,优秀的人大脑中都有一套操作系统,框架思维能让我们更加系统全面地做出决策。
03 怎么用框架思维构建知识体系
个人知识体系一般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提取出来。
很多人把知识体系说得很高大上,其实对于职场人士来讲,简单易用最好。永远没有完美的知识体系,它是不断动态发展的!
构建知识体系的三个方法:
1)从已有框架中选择。
询问公司老员工,或者公司保留下来的流程文档、历史资料等,分析所在岗位需要做哪些事,完成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很多公司都有任职资格,从里面提炼会更简单。
2)基于已有框架改善。
公司基本都是向前发展的,所以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知识的要求会发生变化,而且知识体系搭建后还会根据个人发展目标增加内容。比如我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初是六大模块,后来演变成下面这种样子:
3)全新构建框架。
从小白到专家的成长过程中,基于过往的工作经验,也可以通过各种感悟、经验,总结出来一个框架,包括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步骤、流程等。比如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提出的PDCA闭环方法论。
构建知识体系分为三个步骤:
1)建立原始的知识体系
原始模型的建立并不是凭空的、随意的,可以根据上面提供的方法来建立。也许极粗糙、极模糊、极不稳定的,但总比没有强。
2)校验知识体系
在工作或使用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来校验模型,发现缺陷后制定方案改善。
3)修正知识体系
修正的过程是逐渐演进的过程,会越来越完善。
任何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式递进,建立适合自己的体系并不容易,需要持续的知识输入和实践,但这是凤凰涅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