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夜来香会是什么味道呢
文/林夕
梦中的夜来香会是什么味道呢?
看到这个句子,不由得感觉新奇。似乎没有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吧,毕竟乍看上去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说出去,别人会以为你吃饱了撑的。
白衣书生就不是如此无趣的人,这句话出自他赠书给我时,随机写的一句寄语,感觉真的很棒。将我的名字结合起来,且充满诗意。
梦是虚幻的存在,夜来香是真实的,二者结合起来的味道需要嗅觉和味觉来感知,可就不符合常理啊,梦中怎会有香味呢?
于是,带着这份疑惑,翻开《风过无痕》,甚觉奇妙。白衣书生的著作,他的一部散文集,听他说是精选近三年的散文合成。
散文这东西,我只记得初中老师的一句“形散而神不散”,但就这一句,就觉得颇难了。
可能人人都会写散文,都会表达情绪之类的,可我总觉得它难,为什么呢?
我的理解可以这样表达:
散文之难,其一在于它自身的状态。散文于我而言,它就像一个混沌的大气团,暂且以雾气作比。看似清清爽爽,实则纷纷扰扰。当你定睛一看,它是这般模样,但转眼间,它竟改头换面,难以捉摸。它慢慢地静静地浮动翻滚,让人不曾发觉。在这巨大的雾团里,一不小心,你就迷了路,很难为它画一个明晰的轮廓。
散文之难,其二在于它的表达和呈现方式较之其他文体更碎片化。不同于小说或记叙文等体裁,散文的内容看上去总是琐碎或单调的,偶尔也会忍不住想,他们为何总对某些小事特别在意,且洞见深刻,于作者而言,这可能是一大乐趣吧。散文往往是把完整的事件切断,以横截面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一个片段皆为一个点,而且它的表述方式不会有因有果,有头有尾。却总喜欢临门一脚,突袭而至,不多久就转而偏向另一个轨道上了。再者,散文读起来有文学性的特质,往往采取象征等表现手法,使事件的意义和人物的品质产生如“雾里看花”的效果。往往读完一遍,明明挺简单的一件事,一种情感的抒发,你却不一定懂其中意。读罢,你可能会说,这二者有何关联。于是,又回头再读一遍,似乎明白一些,就这样,云里雾里的过去了。
另外就是无法读懂作者的情感了。散文作家往往情感更加细腻,他们追求的偏向于见微知著,以点概面。针对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他们涌现出更多地点,而且都很细小化,但都贯穿于这条情感线上,相依相伴。大多散文给人的感觉是对一切描述都是蜻蜓点水,淡淡而过,你甚至都无法看出高潮便匆匆结尾了。于是,很不理解散文表达的核心重点了,自然而然地,读者对于作者到底抒发了什么情感也有点恍然如梦、云里雾里了。再则散文通常需要很深的生活体验或更广的人生阅历,要求读者既能蹲下来观察花香鸟语,也能走出去闯荡万千世界。一般来说,读懂作者的情感,或者说散文能触动读者的心灵,从而产生共鸣,这本身对读者要求就很高。所以真正把握散文所表达的内涵,绝非易事。
在我看来,散文适合多看几遍,在不同的阶段,心境或环境中,也许你达到的思想境界就较之以往有所进步了。
白衣书生的《风过无痕》,我很喜欢封面的这句话:“人生就像风吹过,多少聚散与悲喜,车马喧器,尘土飞扬,任由岁月涤荡。唯剩几许墨渍,烟般飘散,尽显世间凹凸,锋锐如刀,瑟瑟作响……”总感觉有几许深意吧,当然,我的体悟是十分浅层的。我曾说过,白衣书生的散文很真实,丝毫不矫揉造作,读他的文字,能感觉他是用思想和心灵捕捉生活,他追求的是生活与心灵的融合,他在找寻一切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最真切的点点滴滴。就如他写买的房子注重避光,是因为老母亲怕光,以及他写自己多次辗转搬家经历,也是他人生不同阶段的现实写照,而那些,都是有生命力的事啊。
张爱玲写过:搬家真麻烦!可是一想起你说过:“以前我每次搬家总怨得不得了,但搬后总觉得:幸亏搬了!”我就得到一点安慰。
白衣书生的搬家似乎也饱含情绪,故而我看了,能有所同感。很多很多事情,虚伪也有,真实也有,白衣书生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他所见到的世界,但他所倡导和表达出来的,一直是纯粹的,最珍贵的东西。至于究竟是什么,我想,每个读者都有不同见解。
散文,非我所爱,但值得欣赏。我承认,也许是由于距离的原因,我被白衣书生的文字所感染了,而他似乎一直在找寻理性与感性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他曾说感觉我更偏理性,这倒是令我意外。但我所喜欢和追求的,莫过于真实了。也许,感性更多,只是我不善表现。
今天,吴秀波事件上了热搜,金星怒怼,王思聪作为娱乐圈的“纪检委”,也发文大骂渣男……这世界的风风雨雨,无休无止。每天有那么多信息在眼前浮现,该如何选择呢?
“我想离开,每一处不爱我的地方,每一个敷衍或假装爱我的人”,这便是白衣书生的真实了。而我想守护,每一个我爱的地方,每一个用心和真心爱我的人。不属于我的,又何必强求,不适合我的,又何必留恋。就像溧子,她总让人感觉凌厉,但我却欣赏她的自由和真实,欣赏她的一针见血。愿多年以后,我们都能活得无愧于心。
至于梦里的夜来香究竟是什么味道,一时半会儿我也找不到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