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可以说没有几个是正面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等,在这些经典人物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大家的责任担当,也看到了中国人(其实也不只是中国人,自私自利令人憎恶的人外国也有不少)秉性中非常黑暗的一面。
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
她的虚伪还表现在大人面前装腔作势,简直就是一个变色龙。几个孩子在空地上打旋子,衍太太明明是鼓励的,还从旁计着数,“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过来,她便接着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
衍太太最可恨的是散布流言蜚语,说一些无中生有的流言诬陷别人。在《琐记》这篇散文中,鲁迅说到父亲故去之后,也还常到衍太太家里去,“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次正说到这里,衍太太便说:“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鲁迅说母亲没有钱,衍太太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还给他出主意,说:“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童年鲁迅虽然听着这话很“异样”,“但有时又真想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不料此后不到一个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他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鲁迅因此写道:“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鲁迅对衍太太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也让很多读者赞不绝口,按照鲁迅一贯的风格,对于小人的攻击向来是不吝啬恶毒的言语,但是对衍太太的攻击则是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让人记忆更加深刻。
在鲁迅笔下,这个衍太太似乎是一个非常善良有爱的女人,当孩子们要吃冰块的时候,她会微笑的在旁边叫好,鼓励孩子们多吃几块。结果自然是孩子们吃多了肚子疼,她又马上对赶过来的大人说:“说了不让吃非不听,这下肚子疼了吧”。这样的人在孩子们眼中是非常仁慈的,因为她不仅没有劝阻孩子们的种种“恶行”,反而支持大家这样做,比起那些严厉的大人,实在是好的多。其实这里可以看出衍太太的险恶用心,她巴不得别人家的孩子都生病呢,这种女人,是看不得别人好的。
除了这些之外,衍太太还大发慈悲的在鲁迅父亲安然病逝之前,怂恿鲁迅一直大声喊叫父亲,让本来可以安静离开的父亲最后痛苦的死去,而衍太太还责怪鲁迅喊的声音太小,没有把父亲的魂灵叫回来,她自己则成了一个救人的活菩萨。
除了对鲁迅如此,她也总是怂恿其他孩子做他们想做的“坏事”,然后又一面去孩子家长那里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关爱,最后成为人人爱戴的“衍太太”。这就是两面三刀,口腹蜜剑的小人啊,衍太太当之无愧!
衍太太的故事不仅仅是鲁迅一个人面对的问题,这样的角色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工作、生活、求学等等,总有这样的“好心人”充当衍太太的角色,一面支持我们的事业,一面又在我们失败的时候假意猩猩的安慰和推卸,两边都占了便宜,又都得逞了目的,这样的人实在是非常可怕啊!
无独有偶,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也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就是杨二嫂。说话难听,尖酸刻薄,造谣迅哥儿已经“阔”,放了道台,取了三房姨太太,为了一点点别人木器,假装热情拉关系,明里暗里去嘲讽,夸大其词捏事实,走的时候还要顺手拿走人家一双手套,杨二嫂欺软怕硬,唯利是图,每次来得目的都很明确,就是看能不能占到一些便宜,并且不是只来一次,而是天天都来。
她还为了私利,诬陷他人。小说迅哥儿最后离开故乡的时候,杨二嫂发现了埋在土灰里的碗碟,便毫不犹豫的认定是闰土私藏的,给老实的闰土栽上一个贼名,然后就自认为这是很大的功劳,边拿走了迅哥儿家里的“狗气杀”。
相比而言,长妈妈虽然有着愚昧、迷信等方面的缺点,但是她心地善良,关心孩子,鲁迅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也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今社会类似衍太太、杨二嫂的人还有不少,鲁迅先生作品,总是有着超脱时间的伟大,值得我们每个人再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