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书的普及,去书店是越来越少了。书店在我的印象中应该就是新华书店这样的模板,明亮的厅堂里,书架整整齐齐地排成列,排成行,横平竖直,索引清楚。在朋友的简书中,看过一篇《扶雅书院》的文章,书院犹如一个精致的休闲小屋,文章写得深情,照片拍得别致,正好读书会组织活动,去书院听讲座,我一腔向往的心思得到了安慰。
书院的外在和我想象得并无二致。
矮矮的竹篱笆围了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一口井,盖着厚重的石头井盖,我揭起井盖,井里是一方方方正正的天,看不见一丝水色,想来是井水清澈的缘故。院子正当中放着一张极为古朴的桌子。说是桌子,其实是一根原木从当中劈开,然后并列放在一起,就是一张长条形的桌面。桌面没有油漆,大概放了有些时日,天气的晴雨就留下了些痕迹,桌面有几处显得斑驳。原木长桌上放着几个现下流行的小花盆,原先应该种了可爱的多肉,现在花盆中并没有肉嘟嘟的盛况,有些落寞,只有几颗不知名的野草顽强地生长着。不过长了野草的小花盆和原木的长桌倒是相得益彰。
以前,看杂志上介绍欧洲的某个小镇充满了清新的格调,图片上总是转角处的一盆鲜花,或是热气腾腾的咖啡边一本翻开的书。后来鼓浪屿引领了清新的格调,墙头盛开的花,黑板粉笔的招牌,成了不少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梦。现在这样的布置并不少见。一个小小的院落,在花木繁茂的地方设一座秋千,紫藤、凌霄花这些藤类植物是最好的装点。在阳光明媚的地方养几盆鲜艳的花,招摇的鲜花像盈盈的笑脸。潘家小镇,后岸,这些打旅游招牌的农家院落都是这样布置的。如果顺着村落里的水流往前走,会看见一架水车安静地待在某个转角。金大田,这个普通村庄的一角,也是这样安静而清雅,大概是物质和精神双重发展的结果吧,衣食无忧以后,才会有生活审美的需要。有了审美的需要,花花草草的装点才会成为卖点之一。
书院由古旧的房子改造而成。江南乡下的旧房子都长这个样子,木柱木墙木门木窗。门前廊下放着一张书桌,桌上铺了青花的桌布,看不见桌子的本色。桌布上放着各式各样的书,任人随意取看。推门进去,豁然开朗。整个书院就是一个大开间,并没有隔断。书架错落有致。书院的右侧放置着几个一人高的书架,架上的书半新不旧,也有几本横放在书架的一侧,这些书是借阅的。书院的左侧有一个新书书架,架上的书整装待发,是出售的。书架排列得并不紧密,书架与书架之间间或有一两个茶座。茶座上有的放了鲜花,也有的放着干花,墙上偶尔有一两块手工钩织的工艺品。
书院正在正中心的场地上进行一场《旅行与读书》的讲座。主讲人是一位年轻的阅读推广者。他首先讲到了碧山书局。碧山书局是乡村书店的第一个试点。我是在朋友的文章中知道碧山书店的,在主讲人的讲解中,碧山书店的涵义更加清楚。这是文化人的一种希冀吧!希望书店能像星星之火一样遍布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终有一天成燎原之势。对于这一点,我绝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当我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书籍的功能就弱化了,书店的生存就此变得岌岌可危。像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当我在KINDLE上点开一本新书的时候,我没有想过碧山书局有没有未来。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浓缩,文化的媒介并没有一成不变。当先人将文字刻于钟鼎之上的时候,不曾想过有一天,钟鼎文会沉淀在历史中。大英帝国编撰百科全书的时候,乾隆皇帝修订四库全书的时候,大概是想囊尽天下知识,传于后人。他们并不知道那纷繁浩杂的知识可以浓缩在一块小小的电子元件上。影音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口技就有些黯然失色了。追逐着书院寻求知识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中对书院有多少憧憬?当知识从纸张迁移到电子屏幕的时候,书院追逐顾客的脚步有多远?风雅如扶雅书院,在我的眼里景点的意义大于书院的意义。也许我会为了一个静谧的下午来到这里,但我不会为了一本书驱车一个小时来到这里。
下午风起,有几分凉意,我在扶雅书院的四周逛了逛。扶雅书院的一边是一家手工制陶的工作室。这天下午,一个顾客也没有,老板娘系着围裙,认真地打扫工作室。工作室外的长寿花开了两支,大红的颜色在太阳下显得特别有活力,其余蓓蕾蠢蠢欲动。工作室里陈列着各式小玩意,有精致的成品,也有半成品,也许是以前的客人留下的,也有一些小碎片被老板娘制作成了精致的摆件挂件。书院的另外一侧是一家手工包制作的小工作室。工作室里手工包琳琅满目,充满江南风情,在平常的生活中这些包包的出镜率并不高。走出手工包工作室,有几个孩子身着古装正在录制什么节目,显得热闹非凡。书院的正后方有一片油菜地。这个时候已经过了油菜花的季节,油菜结满了果实,鼓鼓囊囊地丰收在望。
我看着陶艺工作室的老板娘从河边回来,转身走进那间小小的工作室,忽然有一些理解了扶雅书院老板娘的心意。在来书院的路上,我曾和同行的人探讨过书院的盈利模式。以我们自己为例,到这样的书店里购书意愿非常小,近距离的村民,购书的意愿也应该不是很大。这样的书院盈利的难度可想而知。在听讲座的时候,我认为碧山书局是一个文化乌托邦。看到陶艺工作室、手工包工作室的平淡,我意识到能在乌托邦中投入时间的人才是心怀梦想的人吧!扶雅书院里借阅的分量占了一大半,这原本就不是按照盈利的模式设计。我和扶雅书院的老板娘没有深交,我不知道老板娘的梦想与骄傲,无论以后扶雅书院会如何,老板娘的这份坚守让人动容。我在院子中站着,一个年长的男人抱着一个一岁左右的的孩子向书院走过来,孩子的手一直指着书院,嘴里咿咿呀呀,听不清楚说些什么。
从扶雅书院回家,我买菜做饭洗碗拖地,这个下午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不确定我会不会再去那家离我有一个小时车程之遥的书店,我也不会特意去搜索碧山书局的过去未来。但是我还是很满足在扶雅书院的这个下午,恬淡,温和,看见了对梦想的追逐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