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很喜欢看书写文章,她说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快乐,特别容易忘记时间。其他事情会拖延,写文章很少拖延,她会时时刻刻想着写文章,没有大段的时间写的时候,她也会考虑要写什么话题,要怎么写,列列大纲,或者简单写一些突然产生的灵感。她写文章写了好几年了,现在还一直在写。因为写作让她很快乐,这种快乐是从心里产生,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想很多人有类似的体验,比如心情很糟糕时候,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在午后的阳台,读到一本好书,慢慢地天已黑竟然没有察觉;沉浸于解答一道难题之中,而竟然忘记教室的门要关了;甚至寂寞的人散步的时候。而说说自己的体验,每天晨起瑜伽,让我很快乐,让我沉浸其中,忘记时间,也是一直让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心流”的感觉。
樊登老师讲的《心流》中说到:心流,是一个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候,你会感觉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
处于心流体验当下,你是幸福的。关于幸福,你会是怎么想的呢?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被称作“积极心理学之父”,他提出了幸福有三种。
第一种是有很多积极情绪,你在当下就能感受到很开心。但是这种幸福是有缺点的,和遗传相关(不好干预),且很容易适应,换种说法就是相同的刺激会随着时间退化,比如吃一次大餐很开心,可是十次一百次呢?
第二种幸福是有很多的心流体验。你太沉浸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了,当下完全没有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事后想起来觉得很有成就感。而这种心流体验和发挥优势有关,你在做你擅长的事情。
第三种幸福是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一个比你本身更大的使命中去。我想这个绝大多数人会没有的。
我想,第二种幸福是我们很多人可以体验到的。因为心流时刻,我们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我身边很多优秀的人,诺妈、吴小丽老师、一妈等,他们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诺妈每天阅读,做总结;吴小丽老师每天一篇原创文,还有经常开的正面管教父母公益课;一妈每周的一篇育儿干货;海豚妈妈的每周一篇育儿育己原创文分享;Tracy每天坚持的英语启蒙等。他们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多时候也是处于心流时刻的。
心流体验多了,有的人会把第二种幸福(心流体验时刻)上升到第三种幸福,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一个比你本身更大的使命中。比如樊登读书,我觉得樊登老师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书点亮生活,让3亿国人爱上读书。一个朋友,她是对外汉语教师,她说如果把自己定位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这就是意义,她也一直在努力做。
现在,每天的听书读书已成为我我生活的一部分,还有是瑜伽,让我的精神由内而外发生变化,于外是锻炼,于内是修行。工作生活的繁重,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体验。
每天下班到家后,放下手机,沉浸下心来与孩子亲子互动起来,比如陪孩子打闹,亲子阅读时光、一家人一起边聊天边晚饭;睡前一个小时,打开台灯,沉浸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我想这些都是简单易行的”心流”体验学习。
在工作,我觉得很少人在工作中能体验到“心流”。假如你是这部分人的话,那你真是让人羡慕,因为你非常享受这份工作。我的那个朋友,对外汉语老师,她说自己给学生上课时候,很享受这份工作。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把“心流”带到工作中,似乎很不简单。我自己就很难。而心理学家们也得出结论:当你在发挥你的优势时候,其实你是感受“心流”体验,你是幸福的。所以,如果把工作内容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我们就可以把“心流”带到工作中。
不过,没办法在工作中体验到心流并不代表优势不可能在我们的工作中体现,只是我们还没适当地转化我们的工作方式与想法。比如我选择这份工作,如果我仅仅认为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已,那肯定不到心流的感觉。而如果我觉得选择这份工作,因为我可以给家里带来生活的保障,给领导创造价值,给自己提升技能,能在工作中慢慢发挥我的优势,慢慢找到心流的感觉。
“心流”体验是可以有的,可以练习,也是需要练习的。首先需要确立目标,然后全神贯注、避免过于自我,最后从当前的体验中寻求乐趣。当我们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感觉,我们的工作生活就不会变的那么的枯燥单调。
希望我们都能在工作生活中寻找到“心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