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8月,昨日跟妈妈聊天,我说:“老二出生后,还是像晓一样,尽可能给她自由,尊重精神内核,让她自由发展”。(我还并不知道老二是男孩还是女孩)我妈妈说:“好”。
老大在小时候基本是在自由的环境下长大的,家里的家务等事情无需我操心,我可以随时跟在老大的旁边。在不会爬的时候,就陪她一起玩 ,抱着她跳舞,睡觉的时候放放轻音乐。给她一个很放松的生长环境。会爬以后,我也没有买围栏,让她自由活动。只是把家里的插座和边边角角都处理好,不让她有遇到危险的情况。再到后面自己吃饭,学习说话,吃零食,看电视等问题,我基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她自行发展。结果在1岁4个月,老大就自己开始吃饭,无需大人去喂。自己坐马桶上厕所、穿鞋、穿袜子、克制吃零食、看电视等都发展的正常且理所当然,没让大人费太多心。上幼儿园后,每次去接她,老师都会告诉我她不迟到,上课能做到专注,并且在和小朋友有矛盾时,非常有包容心,还会照顾比她小的小朋友等。我很欣慰。
可能有家长会担心,放任发展,那么规则如何建立?
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有的时候,规则我们跟孩子讲了一百遍,孩子也表示明白和同意,但还是时常违反。纠其原因,是冷冰冰的规则和她的感受是割裂的。我们可以把规则和感受联系起来,再跟孩子沟通。规则不是被训练要求而来,而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形成。
(一)保护孩子的天然感受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多的爱和自由。保护孩子天然的感受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
这样她既能尊重自己的感受吗,也能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在自尊和尊重他人之间自然形成让彼此都舒服的界限。
(二)真爱孩子,再多也不为过
很多父母担心过度的自由会变成溺爱,导致孩子没有分寸感。爱本身不存在“过度”的问题,真爱永远不会嫌多,溺爱是家长的需要,不是孩子的需要。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很重要。
(三)父母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
父母通过孤独的自我牺牲来抚养孩子,是很难感受到快乐和价值的。而孩子也很难发展出关心别人的能力。父母不清楚不尊重自己的感受表现的无欲无求,孩子就自然的认为父母没有需求,不需要关心。
我经常会跟女儿倾诉自己的感受。比如她把橡皮泥塞进了插座孔,我真的会非常惊慌的跟她讲这有多么危险,我很害怕她出事,不然我就不想活了,并且我还会把触电的一些照片给她看;比如她吃糖,我会告诉她可以吃,但不能吃多,吃多了会怎样,告诉她我小时候的事,再找蛀牙的照片给她看;或者经常告诉她,我好爱她,因为有她我觉得自己很幸福等等。她就对一些危险情况,一些绝对不能做的事情非常笃定。因为她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对父母的爱非常自信,能够让她昂首挺胸的去探索世界。
在两个清楚自己感受的人之间,自然会形成规则,而且是流动的灵活的规则。孩子小时候内心的敞开的,没有被层层防御包裹,我们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自己做选择,成为他自己。这样形成的规则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