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上语文课老师就不住地碎碎念:不认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一定要查字典,不要犯懒啊……是啊,查字典是一个多好的习惯啊,可以认识新字,可以知道字的含义,以及相应的词语,这是带着疑问看书的典范吧,用了十几年的方法,怎么就随着长大就丢掉了呢?
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到相应类型的书籍中找答案吧,想学习英语,就搞两本英语原著看看呗,最好是目的性强一点的,这样,随着不断的阅读,提高的不仅仅是英语水平,还有个人素养,开卷是有益,选书很关键。
人总是容易陷入跟风的怪圈,看到什么所谓的想成为某方面的人必须看的书单,就想去网上打包付款,似乎这样就可以离某方面的人更近一点。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成长环境不一样,需求点不一样,所需要读的书肯定不尽相同。只有知道自己的需求点,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阅读动力,也更容易起到阅读一本书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就如同大学里考前突击一样,考试过后,在大脑中留下的也就不剩什么了。
小时候最讨厌的是语文课上,老师要求给课文分段写段落大意,再写出中心思想,很简单的几句话,不用心去读课文,是得不出来的,当然,这样的结果是该篇课文能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好几年的考试还在大脑里顽固驻扎。如果现在读一本书,先浏览目录给写个主题思想的话,势必能提高一本书的吸收率,不会轻易地过目即忘了。
各种早教书籍都会提到一个内容,就是坚持每天给孩子讲故事,并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这对孩子语言表达,思考能力,应变能力都能有极大的提高。故,如果读书想要更透彻的消化吸收,就用同样的方法好了,把自己读书的要求和书的主导思想进行匹配,越是接近需求点,就是你更需要阅读的书。经过筛选、细化、提炼读的书,所收获的肯定是以往泛读的数倍,
老师常说,你能说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东西。不错,只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应用。关于学习和成长,如果你有自虐倾向,如果你喜欢给自己过不去,如果你想对自己更狠一点,那么给自己一个输出的渠道吧,网络发达的今天,只要你想,遍地都是途径,线上线下的,给自己找一个舞台吧,人人都知道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你想当众璀璨,势必会疯子一般的给自己汲养。
如果你愿意,请君上刑台
红遍网络的一句话,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才能走的远。读书也一样啊,一个人读书,总会懈怠,总会迷茫,如果大家一起共读,相互鼓励就更容易坚持下去。还有就是书友推荐的书都是经过细细甄选的,也能省下自己选书的时间喏。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一本好书,不妨听听别人的见解,会发现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也是一个锻炼自己发散性思维的绝佳机会,越了解越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