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航线并行,看来要爆发小宇宙了!
今天的导读内容是建立关系的第一个维度:真诚透明。
我对真诚透明的理解是,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同时不带评判地接纳他人的情绪、情感、看法、行为等等。
具体到亲子关系,首先,不要先给孩子贴上“熊”的标签,这样会导致我们使用问题导向,带着蓝色眼镜去看孩子,那么看到的就只有问题。其次,爱孩子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即他的年龄、身份对应的认知和行为,不用大人的认知框架去要求孩子。再次,将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就像今天导读里举的例子,坦白说出自己的担心,相信我们尊重孩子,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他的时候,他也会学会作出自己认为对的选择并且承担起责任。
作为妈妈:
上上周日,带孩子去上早教课。因为下半年就要上幼儿园了,希望一直由老人带着的孩子对课堂,对规则有所了解,做好准备,所以给孩子报了早教班。这是我家丸子君第四次上课。一大早来到商场,就被门口的抓娃娃机吸引住了,经过几轮奋战,终于将我最爱的小青蛙收入囊中,母子俩开开心心的进了教室。课上,娃表现的十分不稳定……本来上节课已经可以有一半的时间可以跟着老师坐下进行活动了,可是今天放飞的实在令我抓狂,从开始一直到处跑,我怎么引导都不过来,助教老师一靠近,他就大叫。然后还告诉我,妈妈我不开心了。无奈之下我只好上了一半课就带他出来了。我判断他是饿了,打算带他直接去吃饭,但是他看到小火车执意要坐,就由爸爸先去占位点菜,我们坐小火车。下了小火车仍然不肯吃饭,情绪一直烦躁不安。抓娃娃的好心情早就不知道哪儿去了,我感觉自己浑身紧绷,一点就着。我强压着要脱口而出的愤怒把他从玩具反斗城抱了出来,觉得吃了饭心情可能就会好了。
然鹅,并没有,一直烦躁,吃了小半碗饭,就要我带他去玩,我还没吃饱就撤了。最后,我还是在他爬上玩具反斗城的放玩具的桌子上后爆发了。我跟爸爸吐槽他今天变成了熊孩子了。
走之前,他自己要下一串很长的楼梯的,我坚持要抓着他的手,而他却执意不肯,要求自己下,我只好嘱咐他,那你小心点,要看脚下。他居然说:好 妈妈,我不会摔下去的,你别生气。我当时心里是很震惊的,原来我努力克制的愤怒,浮于表面的耐心,孩子全都能感觉得到。到家后我不停的回想,今天怎么这么焦虑,到底是因为他早教课上那一点点进步又退回去了,还是因为他饿的烦躁却不肯吃饭?再回想船长的导读,我是不是用我的认知模式加工了他的行为意图。今天的课程内容是做毛毛虫,相比上次做的火箭今天不感兴趣也是正常的吧!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被我加工成了后面的一连串麻烦。平时在外面一样是吃不好饭,但是我就能淡定面对,今天却因为早教课上的问题连带吃饭也不被接纳了……
从商场往地铁走的通道里,我郑重地向丸子道了歉,说妈妈今天情绪不太好,因为妈妈有些担心你,觉得你不高兴,又不好好吃饭,有点着急了,所以对你有点凶,但是妈妈并没有生气。你也别生妈妈的气好吗。他想都没想,特别干脆的回答我,嗯好,妈妈。
上周,几乎是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既没有烦躁,也没有苛求他的吃饭问题,反而这次大家情绪都很好,小朋友吃了不少,去玩具城也在我的倒计时预告后顺利出门。
事件差不多,娃也还是那个娃,改变的是我的心境,似乎整个事件的走向就完全不同了。
作为孩子:
坦白说,我和妈妈的关系,并不好。而且我认为是非常不好。因为,今天刚刚吵过架。我今天在群里吐槽,每次回娘家就是来接受检查和监督的。因为我妈的口头禅就是: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让我觉得我无论怎么做,都是有问题的。今天有个例子,我去厨房的时候,丸子君在沙发上和姥姥玩,没一会儿他哭了,玩的时候磕到了头。我过去抱他,安慰他。但是同样的事情如果换成是我在旁边,我妈肯定能唠叨我半小时,责怪我没看好。我没有责怪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小孩子好动,难免磕碰,并不是因为谁不用心。谁知我妈反驳我说是因为我在看手机。我感觉自己浑身一下子紧绷了,血流加速,语速加快声调马上提高。首先,我并没有看手机,我只是在孩子睡觉后或者有事的时候才看,但是她每次都用看手机攻击我。其次,我说我有事的时候,她说,你能有什么事?这是一个典型的引发防御机制的沟通方式,每每听到这类话语,我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有工作有朋友,难道在我妈眼里我就那么不被人需要?最后,我们总是以吵架结束这次交流。引用船长的话,我就是那个关上了心门的孩子。这扇门一旦关上,无论门外是好的还是坏的,都进不来了。
今天说出自己的事情,不是想说明我是一个好的妈妈同时又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我想说的是,一个妈妈对于一个孩子,乃至将来的一个成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觉察不到自己的情绪,不能真诚透明的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有一天孩子拒绝与自己沟通的时候,请不要指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