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几位朋友推荐《天才枪手》,有人问:是校园青春电影么?
我想了下:是发生在校园,也是青春,但,主题却不能如此简单定义。
整部电影围绕着“考试作弊”的主题,却拍出了精彩绝伦的大片感,两小时的时长,始终高潮迭起的情节,绝对是一部大众意义上“好看”的电影。
可又不仅止于此,电影的结尾转折,给这部让人肾上腺持续飙升的故事,划上了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句点。
出影院后,我跟同行的雪儿说:这样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局。
她说:哪里好?太让人绝望了。
我答:正是因为这样,才是最好的。
按照美国梦式的拍摄方法,如此具有天赋的主角,自然是要被特殊机构挖掘,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这也是我看电影之前的预想。
可观至最后我才忽然清醒,所谓“美国梦”,不管包裹地怎样精彩,很多时候也只是经不起推敲的梦而已。
我第一次接触作弊,大概是在高中时候。
那是在考场偶遇一位很崇拜的哥哥,所谓“崇拜”,自然是指在中学时期乖乖女对于放荡不羁的坏男孩的莫名偏爱。
这位哥哥显然也发现了我,于是,他在开考前十分钟,悄悄凑过来问我,可否帮他。
电影里女主角小琳最初帮人作弊的原因来自于一瞬间的打抱不平,而我则幼稚得多,仅仅只是想在酷帅男孩那里展示下自己的价值而已。
事实证明,做“枪手”也有天赋高下之分,我的第一次出手远没有小琳那么机敏迅捷,反倒是像被帮助的格蕾丝,紧张到手抖。
扔出去的纸团,直接落在了过道中间,后面不远处,坐着昏昏欲睡的老师。
哥哥恨铁不成钢地看了我一眼,只好自己冒险去捡。
好在最终一切顺利,老师终究没有察觉。
此后我再也未曾在考场偶遇考验我正义感的人,就此安全地度过了高中时期。
后来,我也曾因为钱替人考过英语四级。
事主是一位大学就快毕业的姑娘,长得极其漂亮伶俐。
我从考场出来,就被她和朋友带去了附近的餐馆,那是我第一次吃价值40元的面。
我在饭桌上得知,姑娘早就拿到了高薪的offer,前途光明,只是学校有规定,未过4级不许毕业,所以她只好出钱搞定。
我闷头吃面,听着她与好友们谈论彼此丰富的人脉,无忧的未来,忽然就失了胃口。
我承认,在那一瞬间我有种混杂着嫉妒的苦涩感。
社会当然有不公平的存在,小琳从一开始就察觉了那所学校的不公平所在,老师钻营,校长贪心,这一切都让敏感的她过早地察觉到了所谓“潜规则”的存在。
可这些东西,从来不该是她从学校学到的所有。
之前去参加蒋方舟的新书发表会,会上有位大一新生提问,但却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怎样有意义,室友过得是如何浪费生命。
他的言语间有一种难以克制的优越感,似乎是迫不及待地等待赞美,等待掌声。
可他大概不太明白,社团,学生会,GPA这些标准模块,从来都不是大学的全部。
大学里最该学会的,是探索的能力,探索世界,探索人生,探索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也是目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里均缺失的一块。
依靠自己去领悟么?可往往,能够及早地感知到这一点的人太少。
因为我们都太忙,忙着考试分数,忙着社会规则,忙着钻营快速成功之路。
在公司听到两位同事惋惜电影的结局,是啊,俊男美女,本来应该是多么浪漫美好的故事。
可少男少女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其不可逆的特性,明珠一旦惹尘埃,大约永远都擦不净了。
太过政治正确么?
我倒不觉得,阶层差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大的鸿沟也许不仅仅是如何走上巅峰,
更多的是,没有太多机会,容许你犯错,就算只是“倒霉”地被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