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书,越势利。
不再是快速看书,晒朋友圈博赞,而是开始思索:书里的东西能否用得上,能否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所以读书也变得愈加势利了。
我们不爱看书,所以我们不看书,但我们不爱工作,却仍然每天去上班,是因为上班有可见的收益,那是不是读书有可见明确的收益之后,人们也会去读书呢。
密歇根大学的麦卡卢斯基教授,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基本观点就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经历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
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
教育家克里提克斯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于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同样,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所以我们要注重事实,关注细节。
把读出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并转化为自己思考问题视角、观点,更好指导自己今后的行动。
阅读一本书或书中的片段,有然后和没然后的区别是很大的,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华生医生惊讶地发现,福尔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福尔摩斯解释道,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他不能让这些没用的知识占据那些有用知识的位置,“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们在围着太阳转,就算我们是在围着月亮转对我和我的工作,也不会有半个子儿的影响。”
聚焦对自己最重要的知识,并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以更好指导自身实践。
现实生活中要注意利用碎片化时间,正如欧阳修对自己治学经验的总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与学生时代有老师指导读书不同,我们成人进行读书,一定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自我导向
关联经验
强调实践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内在驱动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把有价值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力的能力。
查尔斯·汉迪在《思想者》中曾经说过,知识虽然是基础,但随时可以抛弃,要学会将推理应用于个人生活。
对于你觉得有价值的信息,首先你要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然后你要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再次你要思考以后应该怎样应用。
对经验进行反思,有以下四个过程:
联结:把新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
整合: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确认:确定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情感的真实性
内化: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拆为己用。
学以致用,学了就要用。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用。边学边用,在用中学,让身体亲历学习。
因为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人脑并不擅长接受孤立的、按部就班的信息,但是当学习的情境源于真实生活情境时,人们却学得非常快。
学习是通过在大脑中建立各种不同的联结路径来达到目的,它在大脑中形成新的记忆。
大脑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层面以一种协同的方式来运作。
在学习新技巧和新行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机会下水,谁也学不会游泳,如果没有舞伴,一个人自己也学不会探戈。
所有的技能一定要有在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中进行练习的机会,另外还要有或多或少的指导,和有效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够更好进行练习。
在大脑中过一遍,等于实际应用了一遍。
因为大脑在思考时和实际运动时的神经模式是相似的,最大的区别仅仅是肌肉是否参与了运动。在头脑中思考某个事情时,效果就像这件事实际发生了一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地重复某个片段的知识。
实用类图书,比较简单。
一是为什么这么做?二,这么做了之后会如何。理论类图书,则需要三个步骤。
谨慎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一定要在上下文中读懂作者的观点,不要断章取义。
充分了解作者给出这个观点或理念的背景,同时思考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与作者的背景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对那些处境相同的观点可以直接应用给出建议,而对处境不同或已明显发生变化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提取观点背后的大原则,然后根据自己的处境,给出切合实际的应用性建议。
叙事类图书
找人物做得好的地方
找人物做的不好的地方
超越人物表现,看原则;脱离通常的好坏评价,从结果和利益的角度来评价;考虑人物的动机。找冲突。找那些凭借自己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也无法解释的地方,找那些和自己的想法做法不一样的地方,找那些和大众的想法做法不一样的地方。
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叙事类图书,拆解过程是这样的:你阅读的某一段的时候心有所感,于是停下来思考,想到了之前曾经在其他图书中看到的概念,想到了自己过去的经验,这就相当于给你大脑中已经储备的知识加了一个案例。
还有可能,你由这个故事联想到了其他事情,然后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深究其本质,从而得出一个具备更广泛意义的观点或建议。
读到这些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的地方之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得到的启发或推演出的指导性结论表达出来。
这些内容也就是讲解的核心,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故事的启发或指导性结论都可能不一样,这很正常,只要逻辑自洽,结论有效,且能够转化为应用,就没有问题。
对经验进行反思,能够把思考所得应用于实际,经验和知识就转化成了我们自己的能力。
让人做一件事情,有两种驱动方式,一种是兴趣驱动,一种是利益驱动。
要么他喜欢做这事,要么他不得不做这事。
我们知道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既然无助可以习得,那也一定可以治疗,比这更好的是乐观也可以习得。
所以,我们要有信心,通过练习,可以乐观读尽天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