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会“融”、融合的“融”。
老是听说生命的历程中不能没有书籍,生活的道路上不能没有深度学习,读书让我领略了深度思考是什么。一点点啃书,在啃完《论语》、《大学》、《中庸》之后,才真的相信读书有益。原来即使是承认,也是道听途说没有深刻的体验的。读过的绝大多数都是专业书籍,一带而过、细细浏览、至多为了实用功利性占大多数,骑马观花而已。
后来赞同鲁迅先生一句简洁的名言:“医者不医愚。”看来原本是读书读的少了,根本不是读够了。我们自己走过的生命、生活、人生,最多就是那么一段痕迹、轨迹,实实在在是平淡无奇的。至于说什么风景?那就更是少之又少,少的可怜巴巴的。真的是读书让我们有了些许见识,不同往常,眼里心里被书启迪被知识滋润,视野眼界不再被心胸限定住。再后来,才慢慢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也就不是什么人自诩的孤独者。
现在更深一层了,读书不能死读。原本书籍就是古人圣贤者与自己的时代、与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精气神链接以后的论述。读书至少,我们要影响一下自己库存的碎片化,直到串起来系统一些从而完善自己思维方式,思考习惯,认知水平。否则,真的可能意义不大,不如不读。我们已经习惯于靠自己的偏执的经验出发,言谈举止间孤陋寡闻不自知,所以离开书籍怎么能行?
我还觉得,书与生活真的越来越是互补的。情绪郁郁寡欢、垂头丧气的时候,走进自己喜欢的图书馆、阅览室,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静下来之后独处有质量,慢慢地恢复常态体验“静能生慧”;遭遇思考困境、智慧卡壳的时候,走到书桌边,查阅资料借鉴经验往往会能够灵感触发“灵机一动”;无所事事、无聊无奈的时候,走进新华书店、万叶书铺,翻阅有声书籍、漫画幽默,读书投入专心致志之后,身临其境不妨天马行空体验独处情绪宣泄、自由自在的感觉。所有这些,都行都行,都是读书融合学着生活有质量。
信息化时代,所有的消息都来得应接不暇,而且便捷数量大趣味迎合性高,内容八卦扯淡铺天盖地,而且很容易令人慵懒散舒适不堪。读了看了接收了,就好像自己成为了小灵通大灵通万事通,向着周围的人夸夸其谈不知所以。最后,我想分享的是——不要再排斥古代经典书籍、过去的传统文化典籍,不妨都来读一点让你感到费劲的书。比如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国学经典等等。多多体味不一样的方式,认真体验不一样的感觉,必定耳目一新。
读书要融合,学会反思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