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学语言学概论时,有句对语言的描述,大意是,语言是工具。
这门功课,我考了三回,最后,终于以60分宣告通过。
所以,对于语言这个东西,我是不理解的。
语言不是用来沟通和表达感情的吗?
语言是桥梁啊!
难道不是应该我说,就有人听吗?
难道不是我说,就能让别人知道我不开心,不高兴吗?
怎么成了工具了呢?锅碗瓢勺是工具。铁锹,铲子是工具。语言哎!那么优美的东西,居然说它是工具!
不可忍!
其实是当年的无知让我不理解。
语言就是工具。
传情达意的工具。设局的工具。降服对方的工具。排遣寂寞的工具。混饭吃的工具。……工具的作用实在多,不一而足。
实在是天性喜欢琢磨,于是在一次次聊天无果,或者越聊越落寞,越说越累之后,不由得想:为何会这样呢?为何同一个我,和不同的人聊天却有不同的感受,其实话题并没有变化,都是今天天气不错之类的闲话,却让参与者感觉千差万别:
有时,聊天气,聊到通体舒畅,越聊越嗨,能让不善言谈的我,打开话匣子,开唱主场。
而和有的人聊天,聊着聊着,我就闭口不言了。几欲睡着。恨不能终生不见。
我的结论是,能让不善言辞者滔滔不绝的人,是善于倾听的人。不论那时TA 的目的何在,总之,那个当下,TA 做到了高情商,紧紧围绕着说话者没有偏离航向。倾听者全神贯注的听,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也难怪说话者滔滔不绝。
这类倾听者,把语言的工具作用发挥到最大,也发挥的最好。能做到者其实不易。
既有倾听者,难免有不听的人。难免有听不见的人。毕竟听别人讲多累啊!自己唱主场多有趣啊!
所以,有时聊天,你会感觉好累,越聊越累。聊完了,感觉自己被掏空了。需要时间来恢复体力(上课的老师们不在此范围之内哈!虽然大家可能感觉相同。)
有这种感觉大约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你得一直保持着较低的状态。好比一个身高180的人,始终保持着170的高度,必须一直半蹲着,自然是累的。
二.你永远在追对方的话题。这个话题不固定。语言的真实含义还好似雾里看花。你得用心揣摩,同时还得快速给予回应。(这种谈话常见与各种宴席,比如鸿门宴。)
三.这种谈话,也可能当事人都不觉得。反倒是旁观者容易清。就是鸡同鸭讲。最头痛是明知鸡同鸭讲,还得继续,对方不喊停,不敢喊停。
经历了以上几种情况之后,我越来越发现一次有趣,有深度,又深得当事人心的谈话太太太难得。同时发现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谈话就像鸡肋……
于是我逐渐的开始减少聊天。当然有些时候,聊天这件事儿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每当这时,我就总希望自己有机器猫的神奇口袋,经历了一次味同嚼蜡的谈话,就钻进脑袋里,把耳朵,脑回路都彻底扫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