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洪峰浪尖上的红色脊梁 —— 论防汛救灾中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硬核担当

当瓢泼大雨织成密不透风的水网,当咆哮的洪峰啃噬着堤坝的筋骨,总有一面鲜红的党旗在风雨中猎猎作响。在防汛抢险救灾的生死考验中,基层党组织如同深埋地下的主根,将千万党员的力量凝聚成抵御洪灾的钢铁长城;广大党员则像破土而出的新芽,在最危险的地方绽放出信仰的光芒,用血肉之躯为群众筑起生命的安全屏障。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汛情告急时化作最坚实的 “红色堤坝”。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社区党支部书记连夜召开 “雨棚会议”,把防汛指挥部设在积水最深的巷口;村党支部用大喇叭喊出 “党员跟我走”,带着铁锹沙袋在河堤上筑起人墙;街道党工委联动公安、消防、物业组成 “应急突击队”,用冲锋舟在淹没的小区里穿梭救援。这些扎根在群众身边的组织,像精密的齿轮般高效运转:排查隐患时有 “网格化” 的细致,转移群众时有 “一户一策” 的周全,安置灾民时有 “帐篷党支部” 的温暖。正是这种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组织体系,让党的指令在第一时间转化为抢险救灾的实际行动,让散落在各处的救援力量拧成一股绳,在混沌的洪水中为群众指引方向。

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生死关头绽放出最动人的 “党性光辉”。那位 58 岁的老党员跳进齐腰深的洪水疏通涵洞,浑浊的水流没过他的胸口,却挡不住他反复潜入水下的身影;那个刚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年轻消防员,连续三天三夜泡在水里转移群众,救生衣磨破了肩膀,笑容却依然明亮;还有那些自发组成 “党员服务队” 的退休干部,在安置点里给老人喂饭、给孩子讲故事,用皱纹里的温情驱散灾难的阴霾。他们不是天生的勇士,只是在 “我是党员” 四个字的召唤下,把 “害怕” 二字咽进肚里,把 “责任” 二字扛在肩头。当群众看到党员胸前的党徽在洪水中闪光,看到 “党员先锋岗” 的旗帜插在最险的堤坝上,便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依靠。

在灾后重建的废墟上,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力量愈发凸显。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党支部牵头成立 “互助小组”,帮着群众抢收作物、修补房屋;受损的农田边,党员技术骨干带着农技手册现场指导,让倒伏的秧苗重新扎根土壤;安置点的公示栏上,“党员责任区” 的名单清晰醒目,每一项服务都标注着具体的联系人与承诺。这些看似琐碎的行动,实则是党组织用实际行动践行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誓言。当孩子们在党员志愿者搭建的临时教室里重新响起读书声,当商铺在党支部协调下率先恢复营业,当消毒防疫的队伍里飘着党员先锋队的红旗,受灾群众便在这些烟火气中重拾生活的勇气。

风雨洗礼更显初心如磐,洪峰过境方知党性弥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洪水里托举生命的双手,是寒夜里照亮归途的灯火;党员的先锋模范不是一道华丽的光环,而是泥泞中踏平坎坷的脚印,是疲惫时依然挺直的脊梁。正是这无数个闪耀的红色坐标,让我们在每一次灾害来临时都能坚信:党旗所指,人心所向;堡垒无言,却能凝聚起排山倒海的力量;党员无名,却能用身躯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