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加行动才有突破的可能。
1
上周末(11月5日-6日),我在北京参加了李海峰老师的第36期DISC课程培训。
上课的地点在外经贸附近,离我的住地有一段距离。课程时间周六日两天,周六从早9到晚9点;周日从早9到晚5点。上课的时间感觉过得很快,周六的课程结束后,到家已经十一点半了。第二天因为晚上要出差,于是收拾好行李,一早从家里出门。周日下午5点课程结束,和同学道别后,我与海峰老师打声招呼,离开会场,赶往机场。晚上十点半,抵达大连。
这就是我上个周末的生活节奏。也许你看了会说,哇你过得这么充实,但是我要说这其实不是我典型的周末节奏。我是平时不太喜欢在物理空间里折腾,所以除非必要,我宁愿在家里安静地度过周末,也不愿意在偌大一个北京城东奔西跑,更不愿意像一些知识达人小伙伴辛苦地背着包赶高铁到处跑。在家里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一大段不被打扰的时间,拿来做一些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想这就是我的调性了。但是李海峰老师的课程,我还是要去学习的。
2
在上课之前,我对DISC做了一些调研。我读了李海峰老师的作品《DISCover自我探索》,并且结合Wikipedia上的一些资料,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简而言之,DISC是心理学家建立的一套体系,旨在用来刻画和描述一个人的行为倾向性。也就是在DISC的话术体系下,一个人的内在或者外在会呈现出不同的行为风格倾向,而这些倾向于是就可以通过问卷以及报告的分析捕捉到。而根据这些捕捉到的信息,就像对人的行为特征做出一个统计分析,可以用于指导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采用的策略。这就是DISC的基本思路,后续由不同的人沿着这个方向开发出了不同的课程体系,李海峰老师演绎的DISC就属于其中的一个主要分支。
说实话,在不了解DISC之前,我在一些公众上的一些文章里,看到有人曾经提到过;但是鉴于我对类似的心理学上的分类有一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偏见,我对像这一类以字母组合起来的玩意,不是特别有兴趣。比如在某些社交网站上有人用MTBI的体系来给自己打标签,于是经常看到某两个标签相似的人的对话模式是,“哇你是XXX类型”,“哇我也是……”。
我个人观点认为这是一种“适合不适合”的静态思考方式,而且我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这个思考模式不利于我们的成长进步。如果一个心理学的模式能测定我们的未来,那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不需要了,那马克思主义也可以不需要了。于是你生下来对时做一个测评,就可以完成社会阶层的分析和分配了。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我对各类心理测试,往往也持有一个中立分析的态度,我会玩一玩,但是不会入戏。
3
也许我这种想法只是门外汉的坐井观天,但是整个课程听下来,我个人很开心的事情是,我担忧的“测了我是XXX,然后我就XXX”的模式全然没有出现。无论从李海峰老师对DISC的演绎,或者他一直贯穿在用各种教学模式强调的,还是我们在课间的交谈,DISC都给了我许多启发。一方面是印证了我之前的一些分析和想法,另外一方面是从更多的空白领域切入,给了我一个更加全景的视角。
关于DISC的具体内容,今天不在文章展开介绍,有兴趣了解的可以搜索本文开篇提到的书籍或者各种网络的材料。我想从我的收获方面谈几点看法,这些更多的是从意义层面着手,如果你能看完你可以大致了解DISC的价值所在。
(1)对人的行为建立坐标体系,是逻辑推理和分析的基础
我的学术背景是工科,工科是关于数理逻辑推导应用的学科,主要关于掌握领域知识同时面向工程实践应用。也就是工科更多的是面向如何把事情做好成交,虽然在规模扩大的时候,会有和各种角色人物打交道的事情,但是从成长路径来看,面对客观物体的研究时间必然是远大于研究人的时间的。如果你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你陪着计算机的时间少于陪着你女朋友的时间(不管哪种女朋友),那么你的专业素养有可能是积累不够的。
于是长期以来工科学生在数理方面所积累的能力会比对人的敏感程度要高很多。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路径依赖,许多学习工科的童鞋,对于人的问题往往钝感,于是敏感性相对较低。而社会上又会有一种干扰声音,把这群人叫作“情商低”,而且许多时候TA们往往文章写的不好,不知道怎么骂回去。
当然同样的,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里,也有许多童鞋在其中受到许多训练,但是由于其知识结构的碎片化相对较高,逻辑紧密性相对较低,于是这一类人群对于事理的敏感度也会不高,从而对现代科技、对方向、对数字哪怕是人民币都不够敏感。于是TA们自知地称自己“XX小白”。
这两批人各自抱团,形成了一种几乎分裂的世界。由于我自己的知识结构,正好接触了两批不同的人。例如,在机器学习的一些专业社群里,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生在说话,偶尔会有一两位女生发言,这个时候就像水滴进油,群里会出现“炸锅”:无论在讨论什么话题,通常都会变成 “哇这里有个妹子”然后群High……在英语学习相关的社群,人们的心态不会因为女生的出现而波动,但是这类社群女生比例很高,于是流行的思潮很容易变成,“为什么我的世界没有什么好男人……”、“我感觉不能再爱了”、“我今天见到一个很帅的人……”、“我的老公不行啊……”类似的话题。然后你会发现,两批极性很不一样的人,就像绝缘一样地生活在这个网络世界。
当然由于我们这个社会很大,所以无论怎么样的知识结构,怎样的属性,都可以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可以谋生的立足之地,而且可以发挥得不错。技术严谨可以做的很好,天马行空也可以发挥到极致。但是落实到个人而言,如果我们要成长进步,仅仅拥有一个方面的特质往往不够,如果在已有的一个特质上,跨界般地拥有其他方面的特质,那光是这种特质转换的能力,就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进步空间。
同时,无论哪一个领域背景的人,在进入新的领域时,总是会有一些不习惯。因为已有的价值体系可能不复存在,新的判断标准又没有建立,所以两眼一抹黑,是非常容易出现的事情。从概率上来说,工科生在了解人、接触人的时候,往往容易犯怵。这个体现之一就是在当前相对比较繁荣的关于恋爱的培训上,这一类课程往往价格收费不菲,抓的就是荷尔蒙的痛点,宰的就是DNA断代的恐惧。
那DISC的价值在哪里?我认为最核心的就在于,DISC建立了一个坐标体系,通过两个维度张成的四个象限,基于这样的一个基础模型,完成了一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并且从底层原理、推论逻辑、应用场景等方面,做了许多丰富的实践案例。
也许心理学会有许多的门派和理论,但是就目前我的学习看来,一个坐标体系的建立,相当于提供了一种认知方法论或者视角,这对于一门领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试想一下笛卡尔坐标系的引入,给现代数和几何构建了一座桥梁,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所以如果你自认为对人不敏感,在这一方面是一个空白,我认为DISC可以帮助你建立一个基本的尺度,就像我们定义好了一个基本的坐标一样。在茫茫人海中,你就可以找到一个基本的方向了,当然这未必就是灵丹妙药,但是至少有一个开始。
从本质上说,DISC可以在一个模糊精准的范围内,对一个人的行为特质在四个象限中进行数量化,而一旦可以把一个人的综合复杂的因素拆解出一组向量参数,于是就可以对接上我们前辈在数学领域里多年的体系,于是后续的分析就自然出来了,这就是一个新的世界。
例如在我们知道一个人的DISC的特性后,可以绘制出图表、给出分析报告,而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一份DISC的参数化描述,我们可以做出两个人的互动模型,可以对一个团队的匹配情况进行分析推演,或者对一个企业的岗位和员工的匹配程度进行分析。
也就是说,以前可能看上去复杂、不确定的人,现在至少有一个大体可以前进的方向。从这一点来说,DISC对我们认知人这个领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正如标题扬言,这相当于在茫茫人性的海洋中,建立了一个坐标系。
(2)也许我们可以改变,改变有规律可循
整个课程上,李海峰老师一直在强调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在课堂互动中,纠正偏见的教学互动占据了很大比例。因为人们身上往往带有非常强烈的偏见,尤其是在进入新领域的时候,而这种偏见除了阻碍新技能的习得和进步,没有其他太大的作用。于是李老师通过持续地发问、反问、设置概念陷阱、打断思考模式、案例演绎、夸张的肢体动作等方式,花了大力气进行引导。从这个意义上,李老师在DISC的领域学习上,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表率。也许我们对DISC的掌握未必马上有那么好,但是我们的认真精神却是可以借鉴学习的。
DISC的初学者很容易进入的一个坑就是,把四种不同象限的特质依据自己的评判做一个价值取舍。也就是在还没有展开分析学习之前,就已经开始下结论认为哪一个特质比哪一个特质好。于是这就进入了一个偏差的世界,这个世界种满了草。
但是更本质地看来,DISC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也就是DISC认为,在四种特性中,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只是值的高低不同,在内在或者外在的表现量级不同,转化时感受到的压力大小不同。
这个视角其实可以一瞬间把人从“我的性格是XXX,于是我要XXX”的单向思维中解放。也就是不管我们分属在哪一个象限,我们的身上始终可以有其他类型的行为倾向属性。于是这样就开朗许多了,就像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国家,国家的领土里都有DISC的四种矿藏,只是各自的储量不同,各自的经济结构不同而已。
所以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概率分布图,DISC就像行走江湖的四种武器。平常习惯用哪个,可以通过测评大概了解;而当我们知道自己有更多的武器的时候,我们也会知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遇到什么样的事要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
如果分析到这一层面,你就会发现,这个其实和我一直以来的文章思路是一致的。我过去1000天的文章,其实许多是通过用理性和逻辑的作用,利用好一致性的特点,逐级推演、分析论证,得出来的结论。
这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技术就在于,有规律有章法,而艺术就在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也算是一种学习之道了,所以前置性的事实收集、信息处理、规律演练,最后的导向是我们在与世界交互的时候,可以做的更好。
通过这个输出倒逼下来,DISC把问题分解成两个维度四个象限的体系,同时沿着这个方向,构建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于是沿着这个轨道,你可以在对人的认知方面,有一个大的进步。当然最终的方向不是让你言必DISC,而是把这样一个理念应用到实践的生产实践中,从而获得重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