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曾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境遇好坏不是人生下来的坐标,而是后天修心的结果。一个人的心境,就将决定他的处境。
在微博刷到这样一则提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世界渐渐失望的?
点开评论区,句句扎心。有人细数犯傻的经历,并斩钉截铁地抱怨,再也不会轻信任何人。
的确,曾经的我们,都以为自己在他人心里无比重要。可经历了人情冷暖后,才明白:太高估和别人的关系,最终会自讨无趣。
弘一法师说:
“你需要的是清醒和沉淀,不必自以为是,他人的世界,你轻如微毫。”
人生在世,要学着掂清自己的分量。
与其强求别人的回应,不如一个人活得风生水起。
不要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
降低对他人的期待才能守住体面
有位作家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怀孕6个月时,她询问母亲能不能帮自己带孩子。她觉得妈妈一定会答应,甚至想好了后续安排。
然而,妈妈不仅干脆拒绝,还直言自己不想因别人打破现有的生活。她幡然醒悟:不要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即便是骨肉亲情。
电视剧《我是真的很爱你》中陈娇蕊产后的经历也是扎扎实实给我们上了一课。
她坐月子期间患得了产后抑郁症,导致她跟她丈夫离婚,上法院打官司,女儿判给了她。陈娇蕊跟她妈妈两个人都是事业型女性,都没空带孩子,就找月嫂,但是都不是很喜欢。
陈娇蕊工作忙,又想让妈妈帮她带孩子,但是陈妈拒绝了,说我为什么要为你失败的婚姻买单你不想带就给喜欢带的去,咱们一样都是事业型女性,不是喜欢围着孩子转的。
人往往有一种错觉,觉得跟别人的关系很好,觉得别人非常在意自己。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心,纵使朝夕相处,哪怕亲密无间。
网易云音乐上有条热评:
人最怕的啊,就是自作多情。把一切都当真,以为会有结果,不料只是参加了一个海选。
生活其实很残酷: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终究会活成别人眼里的“笑话”。我们唯有放低期待,调整心态,才能守住人生的体面。
所有舒服长久的关系
都自带尊重与分寸感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永远和外界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这种人乍看有些拘谨,可时间久了便发现,与他们相处起来,反而最舒服。
电视剧《流金岁月》中的朱锁锁,就是有分寸感的典型:
无处可去的朱锁锁被闺蜜蒋南孙邀请住到自己家。虽然南孙一再说“别客气”,但她还是私下将房租拿给奶奶,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赢得蒋家人的真心接纳。
朱锁锁明白:即便对方再热情,彼此再亲密,她也不能逾矩。
毕竟,人与人交往的一大忌讳,就是别人在客气,你却当了真。不高估自己的分量,不打破他人的界限,才是成年人应有的清醒。
《增广贤文》中写: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世上所有的长久关系,都留有一段远近得宜的黄金距离。
守好应有的边界,保持足够的谦卑,才能让感情历久弥新。
“可交换系数”越高的人
越不执着于无效的社交
在社交领域里,有个反映人际关系本质的词,叫“可交换系数”。
可交换系数越高的人,越容易被人重视。反之,如果系数太低,即便你费力经营,在别人眼里也毫无价值。
作家衷曲无闻大学时期,因在学生会和文学社团担任要职,一度成了校园“红人”。同学们时不时约他聚会,他也享受着这种氛围,将大量时间用在交际、应酬上。
直到有一次,他和好友们借钱交房租。那些平日“称兄道弟”的人,竟然个个没了身影。失望之中,他终于意识到:所谓朋友都是错觉。自己不行的时候,一切社交都是徒劳。
作家卡森·麦卡勒斯说:
“我们要拯救自己,通过骄傲,通过尊严,通过变得刚强。”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执着于钻研人脉,而是懂得向外修,向内求。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命题,永远是经营好自己。
戒掉对他人的依赖,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这也许要忍受孤独,咽下遗憾,经历无人问津的落寞。
很喜欢林清玄的一句话:
“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觉察地放下许多东西,要更从容、更慢。”
写在最后
和他人关系的欲望,如同野蛮的杂草。如果不加节制,它会消耗掉一切能量,让生命荒芜贫瘠。唯有及时铲除,我们才能保留养分,强悍生长,迎来繁盛的春天。
人生的活法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放下过高的期待,守住交往的边界,将精力专注到自己的成长上。
有一颗知止的心,你会行稳致远;有一颗独立的心,你会收获自我;有一颗真诚的心,你会得到真情。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在她人的世界里跑龙套
不如深耕自己
做自己世界的主角
成年人最清醒的活法
永远拎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