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一上班就想着先来把今天的写作任务完成,看来,我的拖延症有了些许的改善(也可能是回光返照,笑)。
今天的话题是“读书改变命运”,我是坚决站在这个命题的正方的。
在我看来,读书。无论是看《十万个为什么》、《成功的九十九种方法》,还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选》,都是会改变命运的。但是,总有很多阴险的“读书无用论”带着满满的怨恨和不忿在涌动。其中,流传最广,经常见诸微博/朋友圈/空间的就是上大学的小明和养猪的小强的故事。故事中,养猪的小强儿孙满堂幸福的不要不要的,而上大学的小明却累坏了身体死在岗位上。每次看到这个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恶意和读者(转载的人)可怜的认同需求,以及世人对读书和上大学两件事的混淆。
先来简单反击一下小强幸福论。一般人难以想象小强养猪能赚到富足的生活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养猪可不是随便养养就可以的,想要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是需要专业技能和努力付出的。这个故事的作者肯定是没有养过猪的,据我所知,每个养猪的人都没有故事里那三言两语的安逸,现实生活中的小强不一定就比小明幸福。另外,他们对上大学,对城市生活还是向往的。大部分像小强一样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他们的孩子会在他们殷切的希望下变成小明——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再来说说“读书”这个词。在普罗大众的理解里,还有“上学”的意思。在一般语境下,“读书”、“念书”、“上学”、“受教育”几乎是一样的含义,所以很多地方都管“上大学”叫“念大学”。所以没有怎么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小强”,甚至大部分人,都会误解“读书”和“上大学”的区别,就连接受过本科教育的人也都会有意无意地模糊“考上大学”和“上了大学”的区别。
在我的理解里,读书是一种学习,而不是字面上的“阅读书籍”的意思。读书是一个“吸收”——“理解”——“提升”——“运用”的过程。这个读书学习是很纯粹的,不一定要名校的加持,不一定要学历的包装,只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在养猪的间隙看一看《母猪的产后护理》,也可以是在日常工作间隙读一读《红与黑》。前者是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后者是自我情操的陶冶,都是自我提高的过程,我相信,一点一滴的自我提高积累起来一定会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
什么叫改变命运呢?在这个竞争激烈,尤其是房价医疗教育都贵的出奇的中国大陆,似乎改变命运就只剩下“赚多多的钱”这个狭隘的意义,一切跟改变命运相关的描述都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变得有钱”。当然,改变命运少不了有钱,但是所谓的成功和改变命运并不仅仅是赚钱。我很理解现在的中国人无论赚多少钱都缺钱的现状,但是把赚很多钱当做成功改变命运的标致,真的是有些狭隘。不过,即使我们退一万步,就把改变命运狭隘到“赚钱”这个层面,除了别人的给予和机遇这些无法控制的部分,自我提高仍然是几乎唯一且有效的方法。
这时候又会有很多毕业季找不到工作的同学会抱怨了,我上了这么多年大学读了这么多书,为什么我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每次看到这样的提问,我都会觉得好笑。从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2013年全高考录取率为76%,创历史新高。部分省市高考录取率甚至高达90%以上[1]。近几年的情况稍有变化,不过也都在这个数字周围波动,这意味着什么?上大学(专+本科)已经是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了,怎么还会因为上了个大学就有优越感呢?
再说说,上了大学就等于读了那么多书吗?关于读书,我已经说了,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看三天课本,背背答案,打打小抄考过了就算完事的了。机械专业毕业的,还有人记得齿轮啮合的两个基本条件吗?学化学的,还记得置换反应的定义和发生条件吗?学生物的,知道搔扒反射验证的是哪部分神经的简易反射吗?这三个问题依次是本科,高中和初中的重点问题,不算难为人吧。但是,在我周围的众多博士和硕士中我从来没有得到过一个准确的肯定的答案,那些拿到本科毕业证就去工作的同学的情况更可想而知。
考上大学已经是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在大学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人又没有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只是花学费买了个文凭。这样的毕业生,还谈什么改变命运呢?
[1]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高考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