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闻过土豆花的味道吗?
当我把这张图片放在朋友圈时,顿时收到了朋友的疑问:土豆还有花?我怎么不记得呢?
这位朋友和我一样,从乡野走来,在田野中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后,通过读书这条路径,留在了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记忆中乡野的味道,正慢慢的从我们的记忆深处消散。
家里曾种过土豆,在小小的三分菜园里。那时候的乡村,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家的菜园,想吃些诸如西红柿,黄瓜,西葫芦,南瓜,土豆,豆角之类的蔬菜,都出自自家菜地,而土豆是耐放蔬菜,加上可以做出如炖土豆,炝炒土豆丝,土豆片等不同类型的菜品,所以更是受欢迎。还记得每一次爸爸炒出来细细的如黄金丝般的酸辣土豆丝时,弟弟总会多吃半个馒头,因着这层影响,等到上中学后开始住校时,弟弟总是揪住食堂的土豆丝不放,天天吃都不厌。
若说起土豆的渊源和贡献,这还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可以拿来深究:土豆并非中国特产,而是来自美洲,学名马铃薯,有的地方还被称为山药蛋,被成为一段时间的文学流派的名字。因为15世纪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而将其引入到欧洲去,当时同时被引进的,还有番茄和烟草,玉米等。这些作物随着欧洲各国对外殖民扩张而逐渐传入到中国来,在我看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是通过西方天主教传教士温文尔雅的方式传入到中国来的,时间为明朝。因为当时的地方是在兴起并崭露头角,但其整体的实力和威慑力尚不能同中华民族相提并论。其时写就《农政全书》的徐光启正和利玛窦探讨宗教问题,并顺利通过利玛窦成为早期中国信仰天主教的官员之一。
可别小看这一颗颗圆溜溜的土豆呀,它的高产和极强的生命力,数次救人类性命于危难之中,甚至有的历史学家说,清朝康乾盛世,之所以有这么一个人口大爆炸的激增时期,其原因之一就是土豆和玉米这些“粮食”作物的引进。在今天看来,土豆被我们当做蔬菜,但是,若是你将脚步伸向中国的东北地区,或者西北地区,甚至青藏高原地区,就会发现,很多当地的百姓都会拿土豆当成主食来吃,东北将其拿来蒸,青藏高原将其拿来油炸,和牦牛肉放在一起煮,芳香扑鼻。在这些气候条件不太好的区域,土豆的抗寒抗旱高产的特性,成为当地百姓的食物必须,更何况其淀粉率含有量很高,味道比馒头,米饭不差。如果你在八九月份到达西藏,在宽阔的河谷地带的平原上,你会看到一簇簇或是紫罗兰色,或是浅白色的花朵,在一片蓝天绿叶间摇曳,走进细嗅,淡淡的土豆花香,沁人心脾。
土豆花香,不似腊梅,暗香扑鼻。它的香,就像是青山绿水旁的一位小姑娘,朴实无华。
然而,遗憾的是,小时候跟随父母收获了多次土豆,都没能闻到这花儿的香味,在读到迟子建的《亲亲土豆》这片文章中,文中用温暖且独特的笔触,把土豆花的香气勾勒了出来:
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却首先闻到了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一缕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气。你不由在灿烂的天庭中落泪了,泪珠敲打着金钟般的花朵,发出错落有致的悦耳的回响,你为自己的前世曾悉心培育过这种花朵而感到欣慰。
土豆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多次出现在迟子建老师的作品中,在这位来自北极村的作家的笔下,圆滚滚的土豆也变成了北国的小精灵般,成为人世间一种独特的存在。生长在黑土地的土豆,个大,因气候相对冷冽的缘故,生长期要比其他地方的土豆要长一些,因而口感也更为美味。
当我从西南边陲走到了中国最北端,住在了北极村最北一排的民居里时,幸运的是房前屋后的菜园子里种满了土豆,7月的气温,正值土豆花开,在一场大雨将至的下午,我忙跑到院子里,慢慢的靠近,直到鼻翼贴近了花朵,才闻到了那一股时有时无的花香,淡淡的,却有一股摄人心魄的力量。
兴奋的跑进屋子,告诉同行的伙伴,此行能闻到土豆花香,值了。
“土豆还有花?”两位朋友不约而同的问道。
有啊,当我把手指向窗外,瓢泼大雨已至,打在玻璃窗上,世界混为了一体,好似进入了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