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是目前社会上最为关注的焦点。在新政策背景下,面对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家长的“教育焦虑”,班主任老师应如何协同家长一起做好学生的教育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帮助家长准确理解“双减”。
我们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于“双减”家长不一定能准确理解,因此我认为班主任老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双减的含义。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班级群或在家长会上告知家长,政府推出的“双减”指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也就是说双减一部分是关于学生的课内学习,另一部分关于学生的校外补习。在“双减”政策中,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二、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自律品质。
在双减时代,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双减”之下,家长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在家写作业要大人守着,睡觉、吃饭、写作业、上学都得父母在一旁催促,否则,啥事也干不了。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律的表现。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学会管理自己。除此之外,要引导孩子给自己定下规矩,并严格遵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放手,狠下心来使孩子逐渐学会自律。
三、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教师要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习惯,包括预习的习惯、复习的习惯、订正的习惯、以及积累的习惯,当然家长也要培养孩子的基础习惯,包括阅读的习惯,运动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正确处理好学习、运动、娱乐之间的关系,加强网络行为监管,按时就寝,保证充足的睡眠。
家长要记住,在培养孩子一个新习惯、新兴趣的时候,父母是要牺牲一些自己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的。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不能偷懒。
“双减”政策里提到了一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 阅读是学好语文最根本的一条方法,一般来说,喜欢阅读的学生语文成绩都不会差,而语文成绩差的学生也一定没有几个爱好阅读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就曾说过: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孩子们不看书。他建议,现在的高考中语文学科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近年来,我们会发现,高考语文试题加大阅读量,真的一直是一个趋势。
作为语文老师,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习惯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
四、提醒家长要多陪伴孩子。
双减政策的出台背景之一,就是家长的呼吁:工作上班忙……当下的中国,为了生活与生存,大人们的确都很忙,但不能因为如此,就将教育孩子的事全抛给老师,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平时利用空闲时间多陪孩子,做游戏,读书,运动,游玩……不要闲了就拿着手机刷视频,还美其名曰:自己太忙了、没时间。陪伴就是一种爱,对孩子来说,父母用心陪伴才是最好的。
但愿在家长和老师的携手努力下,我们的孩子能茁壮成长,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