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千百年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它的一切,都是一个值得令人探讨的话题。
光是端午的来历,就有许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有纪念屈原、伍子胥,祭祀龙图腾说和源于夏至说。
经过众多的资料查阅再加上严谨的逻辑分析,我认为这些原因都与端午的来历有关,一般我们认为的纪念屈原,是不完全正确的。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节了。伍子胥尸体正好在五月五日被吴王夫差下令投入大江,有纪念伍子胥的原因。端午节要划龙舟、吃粽子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又有考证说端午节即夏至。这些其实都有道理,在千百年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这个节日。
说到屈原,我在想,为什么我们都认为是屈原投江后才有端午节,只是因为屈原投江正好在五月初五吗?显然不是,那端午和屈原关系是什么呢?
现存最早记录屈原死于五月初五的文献,是南朝梁《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地的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去祭奠他。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大白天看见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说他名叫屈原,并跟区回说,区回经常祭奠他,他非常高兴,但区回他们祭奠的米都被蛟龙抢走了。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因怕这两样东西,就不会抢走了。于是区回就照屈原的叮嘱做了。后人的这些风俗,也都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然而,据史载,端午节最晚在汉代已经出现,而认为这个习俗与屈原有关的史料是在南朝,这中间就出现了三百多年的空挡。而南朝梁距离屈原的时代,更是足有八百年的间隔。由此可见,端午节并不是祭奠屈原的。
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到唐代,屈原传说已经成为当时具有压倒优势的五月五日的节日传说。在时人描写端午的诗文中,我们可以不时看到如下表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相闻为屈原”;“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等等。这些都表明,屈原传说已经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端午与屈原的关系是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从历史探知中,可以获得许多讯息。从而更加培养了我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纪念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