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青石板时,总有个老人踩着露水散步。他的脚步很轻,像怕惊醒沉睡的苔藓,鞋底与石面摩擦出沙沙的声响,像时光在絮语。我常坐在廊下看他,看那双布鞋在晨光里画出深浅不一的弧线,忽然懂得:人生原是一场由脚步写就的诗,每一步起落都在丈量光阴的厚度。
童年的脚步是撒欢儿的。记得老屋后院有条泥土小径,春雨过后总是泥泞。我总爱光着脚在上面跑,脚趾陷进湿软的泥土里,凉丝丝的触感顺着脚心往上爬。母亲在廊下喊着“慢点跑”,我却把脚丫踩得更欢,泥浆溅在裤腿上,开出一朵朵褐色的花。那时的脚步里全是莽撞的勇气,以为只要跑得够快,就能追上掠过竹梢的蝴蝶。直到有次摔进泥坑,膝盖渗出血珠,才咧着嘴明白:前行的路上,总有需要放慢脚步的时候。
后来离开故乡,脚步便染上了漂泊的意味。在异乡的地铁里,人人都迈着匆忙的步子,皮鞋与瓷砖碰撞出急促的鼓点。我曾在早晚高峰的人潮里迷失,看着玻璃幕墙上自己模糊的倒影,忽然分不清脚下的路通向何方。直到某个深秋的傍晚,在公园遇见一位写生的老人。他支着画架,脚步稳当得像扎根大地的树,一笔一笔勾勒着枫叶的脉络。我站在他身后很久,看他用缓慢的脚步丈量风景,忽然懂得:人生不是竞速赛,有时停一停,才能看见夕阳为梧桐叶镀上金边的温柔。
去年春天去爬山,在陡峭的石阶上遇见一对父子。父亲背着沉重的背包,儿子却像只小猴子似的往上蹿。走到半山,孩子累得蹲在地上喘气,父亲也不催促,只是坐在旁边拿出水壶。“爸,还有多远啊?”孩子嘟着嘴问。“你看,”父亲指着远处的云海,“每走一步,风景就不一样。”我跟在他们身后,看着孩子的脚步从踉跄变得坚定,忽然想起自己也曾在人生的山路上抱怨跋涉的辛苦。原来真正的抵达,从来不是脚到了哪里,而是心在每一步里都收获了成长。
如今再看那位晨练的老人,发现他的脚步里藏着岁月的智慧。他走得不快,却每一步都踩得实在,如同在琴键上弹奏一首舒缓的曲子。有时他会在紫藤花下驻足,看花瓣落在肩头,脚步便成了停顿的逗号,让时光有了呼吸的间隙。我忽然明白:人生的脚步从不是单一的节奏,有急有缓,有行有停,才构成了生命的韵律。
暮色漫过街道时,常看见年轻母亲牵着孩子学步。孩子摇摇晃晃地迈开小腿,母亲的手始终虚虚护着。那稚嫩的脚步里有对世界的好奇,也有对跌倒的恐惧,却依然勇敢地向前探去。我站在路灯下,看他们的影子被拉长又缩短,忽然想起自己走过的路——那些跌跌撞撞的时刻,那些犹豫徘徊的瞬间,原来都在教会我们如何用脚步书写自己的故事。
生命是条漫长的路,我们都在各自的脚步里修行。有人行色匆匆,把日子走成模糊的剪影;有人步步生花,将岁月酿成醇厚的酒。其实重要的从来不是走了多远,而是每一步是否踏在自己的心路上。就像那位晨练的老人,他的脚步里没有追赶,只有与时光的温柔相伴,每一次起落都在说:人生啊,是要慢慢走,慢慢懂的。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屋檐,老人的脚步渐渐消失在巷口。我站在原地,听着自己的心跳与大地的脉搏轻轻和鸣,忽然懂得:所谓人生,不过是用脚步在天地间写一首诗,诗里有春草初生的欣喜,有秋叶飘落的从容,还有每一步踏过时,光阴留下的深深浅浅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