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的一部作品。有人说,这是他用生命演绎了这部作品。
他在这篇万字多的散文中,首先描写了与地坛的缘分和与母亲的情感;同时描写了地坛中遇到的各种人物;通过自我的深度思考,最后将这种思想的精髓升华到了全人类的层面。
在这部长篇散文中,史铁生通过语言描写、景物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使这部作品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同时又具有极强的人性化;它不仅是作者十几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里思想的结晶,还有人生的感悟与亲情的讴歌,最终通过地坛这个载体,让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到了希望。
全篇文章的描写虽然语言平静波澜不惊,但却感情至深情景交融,堪称精品之中的精品。难怪《我与地坛》发表的那一年,有的作家说:有了这篇《我与地坛》,即使全中国的作家都不发表作品,这一年也是个丰收年。
下面我们看看史铁生是如何演绎这部伟大的作品的。
1、与地坛的缘份:
史铁生在文章的开篇展示了他与地坛的缘分,这种缘分不仅有理有据,而且自然天成,没有一丁点人为雕琢的痕迹。
他是这样描述的: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史铁生用他们多次搬家都在地坛周围,而且离地坛越来越近,这从空间的角度,描述了与地坛的缘分。而地坛等了他四百年的夸张描述,又从时间的维度,进一步描述了与地坛的渊源。
这种立体时空交错的写作方法,描绘出了具有历史深度的情感画面。因此在史铁生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地坛终于迎来了他。
由于这种深远的缘分,他走进了地坛,就完全融入了地坛;这里一切对史铁生都是那样的友好,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虫一卵,也是那样和谐地与他共处在这个园中,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他与地坛深深的缘分。
请看下面的这幅场景: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几种小生物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像是一幅画,清晰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蜜蜂、蚂蚁、瓢虫它们的形态读者都看到过,包括露水在草叶上滚动的情况,但在史铁生笔下是如此传神,让我们也同样身临其境,并和他一起进入了他的地坛。
他不用苍白的语言去说昆虫和草木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却通过草木窸窸窣窣的生长响声,写出了它们勃勃生机的“意象”。
他享受着地坛给予的一切,同时在地坛中也思考着人生。因为在这里。他可以自由地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灵魂,最后得出了这样关于生和死的答案: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有了四百年的缘分,有了和谐的环境,他的思想光芒就像地坛中的花朵一样绽放了。他把人的死亡,当成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而且还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这种充满哲学智慧的思考,让失魂落魄的史铁生终于在这个园子里获得了重生。
2、与母亲的情感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在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那时的史铁生还处于青春叛逆期,还不能完全理解母亲的心愿,更何况他还是一个绝望且不能行走的残疾人。
无助且迷茫中的年轻人,对伟大的母爱不仅不理解,而且还伴随着倔强的抵触。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当年沉浸在不幸之中的史铁生,并没有来得及,也确实没有为母亲想过;因为命运的铁拳击昏了他的头,当时的他哪能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的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通过母亲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牵挂残疾儿子的母亲,和这个大大的园子里寻找太久没回家的儿子景象。母亲这种追寻的身影,几乎天天发生在地坛公园的每一个角落。而这段高清摄像机般描写,让一位慈爱并为儿子揪心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
而不谙世事的史铁生,却“倔强或羞涩”地有意躲着心焦的母亲。
后来的史铁生,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但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已经没有机会面对母亲表达自己的忏悔了,只能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和对母亲的情怀。
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史铁生甚至对这个世界和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为什么母亲不能让分享他成功后的快乐,而在49岁时就匆匆离他而去呢?他用这样的文字,发泄着对上帝的不满,期望得到给自己的回答。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穿过树林中的风”,是牵挂儿子的母亲的灵魂。
这段对母亲思念的描写,让他默默地发泄对上帝的不满和怨恨。然而恍惚间竟然听到了一个答案,让他破碎的心得到了一点安慰,所以看到了“穿过树林中的风”。
这幅传神的朦胧画面,让人的心灵产生了震撼。
在安静的地坛里,母亲的苦难和伟大,在史铁生的心中得到了渗透,并且悟的如此透彻;而凝练出的文字,也感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本章节的最后,通过一个地坛中安静的情景描写,更加升华了对母亲大爱的理解: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段描写,同样写出了平凡伟大母亲的意象。史铁生没有捶胸顿足撕心裂肺地哭诉,但母亲的伟大,就是这样平静的被突显出来。这种独特平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对他的真爱,也写出了他对母亲迟来的忏悔。
就是用这种平静的语言,述说着“车辙和脚印”的关系;当读者看到这种平静的描述之后,读者的心里一定难以平静。
未完待续。
2024年3月23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