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的“有用”观:从经世致用到大道至简

引言:青铜鼎上的文明密码 

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内壁铭刻“司母戊”三字,外铸饕餮纹震慑鬼神。这种“实用与象征”的双重属性,暗合中国哲学对“有用”的独特理解——器物既要承载祭祀的礼制功能(用),又需彰显天命的神圣意涵(体)。这种思维模式,塑造了中华文明既注重现实效用、又追求精神超越的双重品格。

---

一、哲学根源:体用不二的思维范式 

1. 体用范畴的本体论建构 

中国哲学以“体用”关系为根基,将“有用”纳入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周易》提出“显诸仁,藏诸用”,揭示现象世界的功用性本质;朱熹强调“体用一源”,认为本体(体)必然通过具体功能(用)显现,如同树根(体)与枝叶(用)的共生关系。这种思维在《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中具象化,工匠造物既要符合材料特性(体),又要满足社会需求(用)。

2. 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儒家将实用理性推向极致:孔子删定《诗经》时保留“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教化功能;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将道德实践与现世效用捆绑,强调“真知必能行”。浙东学派黄宗羲更直言:“儒者之学,经纬天地”,否定脱离现实的空谈。这种思想在明清实学中达到高峰,顾炎武著《日知录》考证典章制度,旨在“明道救世”。

3. 生存智慧的双向展开 

• 正向效用观:墨家提出“三表法”,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齐民要术》记载北魏饥民“采橡实、蓄蔓菁”的生存智慧 

• 反向超越观:庄子批判“有用”桎梏,提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认为樗树因“不材”得以终其天年,揭示功利主义的局限

---

二、概念衍生:实用理性的三重建构 

1. 道德实践论 

宋明理学将“有用”伦理化:程颢主张“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不须防检”,把道德修养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实用工具;王夫之提出“即民以见天”,强调政治实践必须符合民众现实需求。这种思想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宣言中达到崇高境界。

2. 技术哲学观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活字印刷术时特别分析成本效益:“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比泰勒科学管理早八百年;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将工程效用与生态平衡完美统一。

3. 知识价值论 

• 工具理性:荀子提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强调认知的实践导向 

• 超功利智慧:禅宗主张“砍柴挑水,无非妙道”,将日常劳作升华为精神修炼;王阳明格竹失败后悟出“心外无物”,重构主客体关系中的效用维度

---

三、现代性转化:实用理性的困境与突围 

1. 效用崇拜的异化 

当代教育出现“哲学系缩减63%,人工智能专业扩张420%”的畸形发展(数据模拟);短视频平台将《千里江山图》简化为手机壳图案,折射工具理性对审美价值的侵蚀。

2. 体用思维的创造性转化 

• 科技领域:华为2012实验室允许“无用研究”,量子计算突破得益于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 

• 文化创新: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用水下舞蹈激活《洛神赋》的审美基因,重构传统文化的当代效用 

• 制度设计:杭州互联网法院用区块链确权数字资产,赋予“用”新的时空维度

3. 文明对话中的价值重构 

严复译《天富论》时创造“计学”概念,试图调和义利之争;当代学者提出“负熵社会”理论,将《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创造观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智慧。

---

结语:在青铜纹饰里寻找星辰 

从良渚玉琮的饕餮纹到FAST天眼的索网结构,中华民族始终在实用与超越间寻找平衡。当三星堆考古队用CT扫描分析青铜神树时,既破解了铸造工艺的“用”,也触碰到古蜀文明“沟通天地”的“体”。 

中国哲学对“有用”的理解,既非西方功利主义的效率至上,也非印度哲学的出世解脱,而是《中庸》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中道智慧——它既教会我们在红尘中精进,又提醒我们仰望星空。这种智慧,或许正是破解现代性困境的密钥:当我们既能用SWOT分析非遗保护路径,又懂得在景德镇陶工“多转三圈”的冗余工序里感受文明器度,便真正领悟了“体用不二”的深邃启示。

中国哲学的“有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