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就是呼吸一样的存在,是我的生命源泉。
它依旧主宰者我内心最深切的恐惧,总是孕育着复杂而又无法解答的谜题。它是记忆中的阳光与青山,清凉的河水与暖黄色的灿烂清晨。它和海洋一样冷酷无情,比沙漠更顽固不化。它从不隐藏自己的好恶。它不会有分毫妥协,却又对全人类贡献良多。
这是马卡姆在《夜航西飞》里面的一段话,基本就是非洲对于她的意义。她是一位白人,一位虽然出生在英国,但是从小长大在非洲,生活在非洲的“当地人”。她在农场长大,和当地部落的小孩一起出去狩猎,被野猪攻击,给马接生,帮爱好赛马的贵族们处理训练赛马,陪温斯顿丘吉尔打猎,然后去学开飞机,用飞机侦察野生象群,从肯尼亚飞跃英国。当然,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她独自驾驶飞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之旅,欧洲大陆飞到美国大陆。这样的传奇人生随便哪一段拿出来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小说和戏剧素材,但是,她只留下了这一本书,虽然有人怀疑她可能是别人代笔,不过她的人生是不用替身的,相反,应该会比书中更加精彩。
作为马卡姆的唯一一本自己书写的书籍,她没有在书中提起她的家庭情况,只写到了她的父亲,也是简单提到,也没有提到她的婚姻情况,事实上,从译者的后记来看,她的三段婚姻似乎也是充满曲折。在她的心中,只有关于非洲的一切才是她的全部,那广袤的草原,原始的动物,健硕的赛马,还有带她冲向地平线的飞机。甚至被所有人熟知的那一次飞越大西洋在书中也不过是简简单单的一章,被草草安排在书的最后几章中,让读者津津乐道的事迹,显得那么不值得一提。
看完全书会有一种感觉,马卡姆的性格和她的书一样,不愿多的废话,一笔而过,没有凄凄惨惨,也没有波澜装酷。在写到非洲殖民地时期时,难免会勾起读者对于那片受苦受难大陆的各种怜悯,随随便便的土著事件,都能让观者落泪,但马卡姆没有去描写那些茅屋的落魄,土著生活的窘境。在写到追赶象群踪迹的时候,也很容易带入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呼吁,她也只字未提,仅仅是叙述事实,降落时的麻烦,起飞时的风险,在她眼中更为重要。甚至,在书中,抛开那些外人看来惊险的历程,都很那发现她的个人抒情部分,难怪海明威会如此喜欢这本书。
她不算是作者,也不算是探险家,她应该也不想被人熟知。她在非洲大陆上学习到的是广袤的胸襟,看的更远,飞得更高,一路向西,不断前进,为自己钟爱的事情奋不顾身,停不下来脚步来思考,也无暇自怨自艾,因为,这正是非洲教会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