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路上,听着专栏,发着呆,大脑开了下脑洞,突然理解了一个道理: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其实并不是专业技术技能的差异,而是思考模式的差异。
我们每个个体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总有很多新的技能,专业知识会错过,所以所谓的跟随世界,顶多就是追随世界,但前进的具象世界会越追越远。因此,随着岁月的逝去,我们尽可能去习得那些可以不变的,可适用更多场景的能力。
随着岁月的磨合,就会发现,越抽象的知识,越有价值,因为越抽象,使用的范围就越广。
在具象的世界里,很多认为的专业能力,会跟具体的某件事情,某个环节,某个职业关联在一起。这样的能力,他的适用场景是有非常清晰的边界的,例如程序员就只能在软件开发行业工作,例如,炒菜师傅就只能做饭。
然而在抽象的世界里,就会减少对具象世界的依赖,形成更加通用的认知模型,这便是一个人思维模式的形成。
做饭习得了火候的驾驭能力,在抽象世界里,形成火候的逻辑思维,在看其他事情,就会主动发展其火候的价值,开车的火候,写文章的火候...
面对变化频繁的具象世界,我们要适应,那么就必须要马不停蹄的跟随,勤奋的补偿自己拉下的技能,但走久了,就会出现麻木,甚至会忽视了当初出发的意图。
不停的执行,却没曾思考为何执行,不停的行走,却忽略了为何出发。选择,被选择,都不知道为何价值就开始决策,弯路重重,顾虑重重。
而一旦追问思考,上升到那相对不变,通用的抽象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大道至简,事物可有不同,能力可以异样,但规律,规则,却千般一律。不过都是为了效率,不过都是为了求知,不过都是为了求存。
因此,了解这层规律,逻辑,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抽象世界中,更容易避免受具体事物的影响,形成实效性更强的价值体系。
即思维决策体系,不懂的就是不懂,去搞懂就行了,没必要看不起。着急并不能提升效率,思辨永远比撕逼好。思考不清楚,逻辑不清晰,在努力都是瞎操心的勤奋。连接,可以让自己获得多场景的表现能力,因此既要会做还要会说,这样才有机会把会做的在多场景中表现的更好。
全局总比局部重要,因此在行动之前,先尽量看清楚全景,再行动,也就是选择比勤奋重要的原因。
在抽象的世界中看具象的世界,这种感觉如同坐在飞机上看下面忙碌前进的自己,行进的自己忙忙碌碌,其实高空中的自己却为自己捏一把汗,妈呀,这早就跑偏了。
是的,其实人和人最大的差异就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并不单纯是具象世界中那专业技能的差异,本源还在抽象世界,那个自我清醒,形成各自思维模型的抽象世界中的差异,知道自己不知道,也知道自己如何去知道是一种模型,还有一种就是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己不需要知道,也是一种模型,同一片天,两个世界,各自走好。
之前思考过一句话:
这个世界不是大家的世界,是每个人认为的那个世界,是不同的思维模型理解的那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特世界。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