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根据自己在抗大所讲课程“辩证唯物论”的内容,整理而成的文章。
一、文章概览
文章开门见山,直指“实践论”就是讨论“知”和“行”的关系。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由概念引入开始行文,由深入浅,再由浅入深,详细阐明了知行统一观的内容,结合了大量的例子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1-5段,讲马克思主义怎么理解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主要是概念解读,强调了辩证唯物论“把实践放在第一”的特性。
第二部分,6-15段,讲人的实践发展到认识,认识又服务实践的发展过程。举了大量正面反面的例子加以说明这个过程。
第三部分,16-18段,补充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提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
第四部分,19-23段,说明知道认识来源于实践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用认识改造世界,而世界是发展的,所以实践和认识是个循环往复的无限过程。
第五部分,24-26段,讲明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错误,总结归纳什么叫辩证唯物论,什么叫知行统一观。核心内容就是:实践发现真理,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其中实践是第一位的。感性认识发展成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循环,每一次循环都是在往更高一级发展。
二、文章详细内容
第一段讲在马克思之前,唯物论离开人,离开历史去观察认识问题,这样压根没办法真正了解“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二段讲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对待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依赖于实践活动,人通过实践逐渐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活动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的认识。指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三段引申出实践活动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在一切领域,社会的人所参加的活动都叫实践活动。在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文化生活,方方面面都体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四段讲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生产活动是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人的认识,无论在自然还是社会方面都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多面的。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各方面的限制,人的眼界不够,在很长的时期内,认识都是片面的。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社会及历史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第五段讲社会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人的预想达成了,人的认识才被证实。只有当认识符合外界客观规律的时候,工作才会成功。经历过失败之后,从中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认识,使之符合外界规律,方能成功,“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主论把实践放在第一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判断认识或者理论是否为真理,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第六段提出设问,人的认识怎么从实践发生,而后又服务于实践的?提出从认识的发展过程就能明了。
第七段举参观延安的人们认识延安的例子,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后服务于实践。
第八段深入剖析社会实践,说明从片面认识到产生概念是个循序的过程。说明概念不是事物的现象,而是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概念和最初的感觉,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让我们想一想”就是人们在脑子里用概念来推理判断的过程。对概念的把握和推理判断是理性认识的标志,能够抓住事物的全体、本质、内部的东西之后,能够暴露周围外部世界的矛盾,因而能够全面把握世界的发展。
第九段讲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没有人这样理解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唯物论第一次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指明了实践和认识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先决条件。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解释实践对于认识的意义,秀才通过文字了解天下事,而文字是前人实践的产物,如果秀才仅仅当一个“知识里手”,那是很可笑的。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能自己亲自尝一尝。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认识来源一般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自实践而得的,间接经验就是指二手经验,自己还没有亲身验证过的。中国有句老话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是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说明。
第十段表明:为了说明“认识的逐渐深化”,继续举例说明。
第十一段举例普遍的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和认识的发展过程。
第十二段举例中国人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过程。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显示了中国人在实践中认识的发展过程。
第十三段以战争为例,从败仗多,到逐渐把握了战争内部的规律之后,胜仗就多了。如果这个时候换个没有经验的人,则又会吃些败仗之后才会理解战争的规律。
第十四段说有的人,遇事爱说没把握,没把握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如果这个人工作一段时期,并且是个虚心的人,那他就会逐步认识到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的现状。如果一个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情况,不顾环境,也不触及事物本质,就开始发号施令,这种人就没有不吃亏的。
第十五段总结前面四段,得出结论。认识的第一步,是接触外界事情,是感觉阶段。第二部,是综合感觉材料加以整理,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丰富且符合实际,才能据此得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
第十六和十七段补充说明两点。第一点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点是认识是有待深化的,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指出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但是高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理性的认识不是片面的和表面的,而是全面的反映内部规律的。感觉材料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在实践中进行,也因此才能更深刻、正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若非如此,铁定要碰壁的。
第十八段讲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片面的真理。
第十九段讲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认识从实践中来仅仅是一半的内容,另一半的内容是实践中来的认识,不仅仅是用于解释世界的,更重要的是要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正如自然科学界的真理之所以被称为真理,正是因为后来的实践能够证明它。所以从实践中来的认识,要用于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十和二十一段讲老的认识完全适用于新的实践的情况很少,因为世界在发展,所以认识运动也要发展,所以来源于实践的认识,在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时候要修正,要发展,要适应新的情况。
第二十二和二十三段讲思想落后于实践是常有的事,因为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限制。一旦离开了最新的实践,那么人的认识就停留在了以前。同时有的人又超出实际,把幻想当真理,超出了实际,这也是行不通的。
第二十四段说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都是主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真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不同的情况做的实践活动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产生的认识是相对的真理,而对所有相对真理的掌握,就意味着掌握了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并非结束真理,而是开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真理的道路。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历史统一,一切离开具体历史条件的真理都是错误的思想。
第二十五段讲当下的世界改造世界的现状。
第二十六段归纳总结全文,指出什么是辩证唯物论,什么是知行统一观。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主观和客观的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呈螺旋上升的状态,每一次循环都是往更高一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