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 53闫松】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8月27日星期一,共读第86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二“道光二十四年” 正月廿六日 致四位老弟书 第220–224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这封信的第一小节首先谈到接到诸位老弟的来信,感到十分的欣慰。又谈到家中几位子女的婚姻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但为曾国蕙之家感到忧虑,他用“家运”来解释。
家中之运气,其实在于人力之所为,运气当然是有定数的成分,但是,如果只是上求于天,则无济于人事。
这封信的第二小节,重在强调,凡事都要专心专一。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这是曾国藩反复强调的。也是我在心中反复告诫自己的。
信中说的罗罗山名泽南,罗山为其号,湘乡人。罗泽南家境清贫,然读书用功,冬夜常映雪苦读。十年间,他家接连死了十一个亲人。这样大的不幸,也没有将他的意志摧垮。他功名不顺,三十三岁才中秀才,长期以塾师为业,在理学研究上著述甚丰,为湘中一带声名卓著的学者。咸丰二年,他奉命在湘乡兴办团练,学生王錱、李续宾为其得力助手。第二年曾氏在长沙办湘军,罗泽南的湘乡勇为这支大团的骨干力量。罗泽南也因为战争而很快发达起来,短短三四年工夫便做到布政使衔道员。咸丰六年战殁于武昌城下。
五四时期,陈独秀撰文颂扬湖南人的精神,文中说:“几十年前的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可见罗在后世士人中的影响之大。
此时,罗泽南正在长沙湖南第一号乡绅贺修龄家做塾师。贺修龄之兄贺长龄正做着云贵总督,是当时湖南籍官位最高的人。曾国华、曾国荃兄弟一面在城南书院就读,一面又附课于罗泽南处。罗泽南已是名学者,故曾氏肯定两弟的这个作法。
曾氏素日给诸弟的信,从未有过严辞厉言,但这封信的第三段,却对诸弟的责备甚为恼火。是诸弟自有可恼火之处,还是因升官走运而脾气大了些呢?其实我更愿意从曾国藩对弟弟的关切和家人的关切当中得到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这样更符合曾国藩本人的脾气秉性。
最后一小节谈到了九弟曾国荃的书信,写字内容都很好。曾国藩强调,一个人的字关乎到一个人一生的福分。这是不是夸大其词了呢?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所有事都是起于青萍之末,你的一举一动,一笔一划,其实是和你整个人生相关联的。古人写字,讲究结构匀称,那么和你做人做事就有中庸之道。写字讲究笔势笔力,那人做事便会更加成熟。所以他批评六弟,写字草率。有对于四弟写信语言的特点,并不愿过多责备,这是事实,是一个人的天分所以不必过于求全责备。看来曾国藩对这三个弟弟都有着中肯的评价,颇为契合实际。
四位老弟左右:
正月二十三日接到诸弟信,系腊月十六在省城发,不胜欣慰。四弟女许朱良四姻伯之孙,兰姊女许贺孝七之子,人家甚好,可贺。惟蕙妹家颇可虑,亦家运也。
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在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在省用钱,可在家中支用(银三十两则够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两之内),予不能别寄与弟也。
我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京,彼时无折差回南,至十二月中旬始发信,乃两弟之信骂我糊涂。何不检点至此!赵子舟与我同行,曾无一信,其糊涂更何如耶?余自去年五月底至腊月初未尝接一家信。我在蜀可写信由京寄家,岂家中信不可由京寄蜀耶?又将骂何人糊涂耶!凡动笔不可不检点。
陈尧农先生信至今未接到。黄仙垣未到京。家中付物,难于费心,以后一切布线等物,均不必付。九弟与郑、陈、冯、曹四信,写作俱佳,可喜之至。六弟与我信字太草率,此关乎一生福分,故不能不告汝也。四弟写信语太不圆,由于天分,吾不复责。余容续布,诸惟心照。
兄国藩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