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了,过了今天,今年的春节就算告一段落了。
老家有个习俗:到了元宵晚上,村里的土地庙就会组织舞香火龙。香火龙先从土地庙敬神,敬完神后就从离土地庙最近的一家开始舞,一直走完到每家每户。一个晚上的时间走不完全村,所以每年都是十四晚上开始起舞。
香火龙是用晾干的水稻杆扎的,分成龙头、龙身、龙尾等大概十几小节。到了晚上,在扎好的龙身上插上点亮的香。在没有灯的地方,远远看去就想一条在空中慢慢腾飞的龙。
舞龙的都是男人,都必须是不怕炮竹的男人。他们身穿厚厚的衣服,头上包了一层毛巾,再戴上一顶铁帽。每到一户人家便要到炮竹下起舞,预示着土地公公对这户人家的祈福。
记得小时候,每次到了元宵夜都会和大人跟着舞龙队伍走。那时候老一辈的舞龙人总是跑到炮竹下面,尽情的奔跑,把龙舞的栩栩如生。后来新老舞龙人交替,新一辈的人显得更怕炮竹,舞的龙也没有那么生动。于是家里的老人们总说后生不行了。
其实后来我才明白,是现在的炮竹比以前的炮竹杀伤力更大了。以前的炮竹即使炸到了身上都不会很疼,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炮竹被商家改的威力越来越大。更甚者,很多人直接买那种比较大的大炮仗直接往舞龙人身上扔。
我的外公和爷爷在世的时候,都是舞龙队里的成员。外公是舞龙队的领队,舞龙前是队里给村里的每家每户发帖子,舞龙的时候是在舞龙队前面第一敲锣带路收红包的。爷爷是舞龙队里的乐队成员,有时候吹喇叭,有时候打鼓。
每次看舞龙,总是想起两位老人。
到了后期,老一辈的人渐渐去世,外公就成了舞龙队的领头人。每年的龙都是外公扎的,组织后生们去舞龙。所以我的五个舅舅和大舅家的表哥都去过舞龙,也几乎都被炮竹炸伤过。
2017年年初,外公去世了。那一年正好赶上国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是在我们村里,作为后生们的传承人觉得不能让老一辈的传统,在老一辈人刚去世就消失了。
所以那一年,村里的舞龙队向政府申请,在村里中学的操场上舞龙。村里的家家户户可以带着自家买的烟花爆竹,集中在操场上燃放。
很多元宵节的记忆已经慢慢的在脑海中消散,可是对两位老人的思念却不会消散。很多风俗也已经慢慢的丢失了,即使很伤感,却依然无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