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菊之隐逸,从何而来?陶渊明予之。

        因此,菊花课程一结束,马上陶渊明的生平与精神,就通过他的诗句,在我们的灵魂中烙下。

        的确,正如我们读的那篇文章中所说,陶渊明在小时主要受到两个观念的影响,且这两个观念伴随了他的一生,那就是儒家思想(以天下大事为己任)  ,以及万事顺其自然。

        前者让他有担当,去做官;后者让他悠然、淡泊地生活处事,因而成为隐逸的象征。其实,也可以说是他的前半生与后半生,陶渊明与陶潜。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不管是写诗还是待人,皆是悠然自得,顺其自然。也许当时周遭的环境不能如他所愿,但他用一颗明亮的心看待世界,所以他眼中的世界也就明亮起来。他所有的诗句都在隐隐证明这点,我最爱他的《杂诗》其一:

杂诗      晋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再次想起“不如怜取眼前人”,是啊,散了就散了,乱了就乱了,何必在意?珍惜当下,来了的要珍惜,去了的就让它去吧……

        生活在晋时的乱世,仍能留住本心,做到超脱世俗,也许这才是最难的吧?

        陶渊明会不会就是老顽童周伯通的原型?不过书中重塑固然简单,真的活出自己的人,又有几个?

        如尘土一般,人们随风漂泊着,望向窗外,便看到秋天的叶,一片一片,落了下来。读到最后一首,《挽歌》其三,当时陶潜的生命,也马上就要像这落叶一般飘落了吧?《挽歌》里,记下了陶潜对死亡的看法,“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他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实行了他的生之道,回归自然。肉体与自然一同永恒,精神则与诗歌一同永恒。

        他,无疑是落叶中最独特的一片,因为他在落下时也仍舒展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周我们学了陶渊明的诗词,他是位喜欢自然,并最后隐居的诗人。 他曾经写过《归园田居》,我们最近学的是《归园田居(其...
    陌霄_Lu阅读 556评论 1 3
  • 高中曾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里面有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时多次吟诵,自以为久在樊笼里的我能够体会,...
    吴易安妮阅读 1,308评论 4 4
  • 实习的日子结束了,现在回头看看,还有一个遗憾便是没有跟公司合个照。其实每天朝九晚六,有大把机会可以去合个影什么的...
    卫瑞琦阅读 462评论 0 0
  • 减肥是现在人爱美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一个好的身材,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其实减肥并不是什么难事。 什么抽脂、手术割肉、...
    瘦瘦才好看阅读 176评论 0 0
  • 那些所谓的面子已经让我很不快乐了! 其实偶尔出出丑,被人笑笑,也是一种生态平衡。 我很喜欢苏州这边,安静,自由,我...
    琰言阅读 6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