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20年7月3日
阅读书目:《班主任工作漫谈》
阅读章节:《个案处理个性化》186—193页
经典摘抄:
1.人与人相处,彼此关心帮助,久而久之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但一旦到分别的那一刻,友谊和感情都会觉得十分宝贵。
人与人这种感情是最宝贵的,应该强化这种感情,使其成为今后努力上进的动力,回到学校,我请每位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便是送别一再是同学们理解送同学的目的,不是流一阵眼泪,而是强化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感情,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观念,然后把这种感情变成每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珍惜昨天的友谊,才更注重培育今天的友谊之树和同学,分别时依依不舍,说会更加和谐的处理今日的同学关系。
当在列车上远远看见栅栏为学生的身影时,我感受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这真情激励我们师生更珍惜在一起的,教学时光,这真情融化了师生之间的隔膜,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好学生也绝不可能为了获得一点文具,就故意后继,相反,他们看到后进学生不被歧视,充满了上进心,鼓足了劲,往前追自己也产生了紧迫感,怕后进学生追上自己,而加进学习后进生呢?也不会认为教师赠送物品是鼓励她继续后继,他会觉得教师在关心她,教师在感情上和她很近。
互助组的建立密切了师生的感情,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后进学生对学校更热爱了。
3.上下班路上找一位或几位同学当同路人,真是一种接近同学,了解同学的好方式,由于换了环境,离开了教室和学校,师生之间便容易摆脱固有角色的束缚,能够无拘无束的直抒胸臆,另外,走在大街上,见到行人,见到商店,见到市场,见到诸多社会现象,及时了解学生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见解,学生与容易发自内心的说心里话。
心得感悟:
不得不佩服魏书生老师的教育智慧。送别的情景、放学路上都能成为教育的契机。
送别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经历的,但又是时时刻刻存在的,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会伤感与离别的场景,而没有把这场景当做教育的资源,魏书生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把送别的情景开发出了课程的资源,让学生参与送别,亲自送别,更是为了珍惜今日的友情,而且把这种感情变成每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全班同学经历了离别的场景,经历了迎接的场面,就会更珍惜在一起的学习时光,更增进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师生之间的理解,这样的班集体是和谐的,融洽的,是向上的、向善的。
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也有很多老师实践过,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一般互助都是由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组成,很少老师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的,魏书生老师采用由任课老师或学校领导师生组成互助组,更有利容易让学生获得老师对他的信任关心,更容易激励学生上进优秀生与后进生共同形成向上的力量。
二三十年前放学路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上放学路上,小伙伴,一起交流玩耍,增进了感情,又娱乐大家。有老师和学生同行,老师,可以借此机会与学生敞开心扉,互相交谈,互相交流,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更符合学生与社会的实际。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生没有了上下学路上的自由,全程由家长接送,个别离家近的家长没时间接送的,他们三五成群,那种快乐劲实在让人羡慕。
魏书生老师能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教育资源,寻找教育契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