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被一家店的“姓名珠子手链”吸引,“自己的姓名”对她一定意味着什么,而能把姓名做成手链肯定是件开心的事情,于是兴致勃勃的找了自己名字去串手链。姓名珠子不贵3元一颗,3颗珠子肯定是不够串手链的,然后...搭配的其他小珠子15一颗、小珠子之间的小金属片10元一颗...于是3元一颗的姓名珠子最后变成了400多的一个手链,问她要不要买的时候,非常确定,且开心,于是我们也不忍负她的心意,也看到这个手链对她来说是很“想要”的,只是妈妈在走出店门之后还是忍不住说网上才多少钱,那一刻孩子开始委屈“自己本来挺开心的又不是买不起...”,我赶紧制止了妈妈,跟孩子说“嗯 是的 这是你很想要的 跟贵或者便宜没有关系 你现在很委屈 因为开心被破坏了 是么”孩子被理解了,哭两下就好了,也不影响她继续宝贝她的名字手链。
而实际上,她妈妈开始说“不值”的那一下我就跟孩子共情了,体会了下自己的感受,只有“想不想”没有“该不该”,而这份“想不想”其实是任性。小时候家里不富裕,弟弟妹妹来了,我妈会给他们买东西(虽然她也不情愿),而不给我买,还絮絮叨叨“不懂事”...晚上静下来自己体会小时候的经历——整个世界一下缩成了眼前的一小点,其他的都看不清了,“不懂事”的声音在脑门上嗡嗡响、身体发麻、呼吸不畅...感受很复杂,被指责的不服不甘、开口缺不被满足的屈辱感、生存资源被别人(爸妈)掌握的不安感...看到了自己的信念“我没错(我不服)”、“开口要就是屈辱”、“我没有(只能靠别人活着)”、“离你们远远的(靠一点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东西活下去)”...实际上 我只是个任性的、不被满足、充满了恐惧的孩子。。。
实际上 小时候的经历 我妈大部分时候也是满足我的 可“伤痛”就特别清晰 影响还久,水管里水锈最显眼吧
在想想的成长里,近一两年对于“需要”的东西经常评价“太贵了”,“网上找找”,我想这得益于遵从孙老师的教育,让她从小自主选择、也完全支配自己的物品包括金钱,比如每次去超市自由选择2样东西,上小学后完全归她支配的每周零用钱,应该有相对好的满足感和自主支配的权力,我想她也分得清“需要”和“想要”,“需要”的会考虑性价比,“想要”的也会考虑承受能力。欣慰于她的清晰,也感恩于她带给我重新成长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