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最近围的我心事重重。
读这本书已经一月有余,不是书不好读,也不是读得慢,而是这本书太逗,每每被里面的句子逗得前仰后合,不得不佩服钱老字里行间的功力深厚,笑完再开始的时候,又停下,这样让人记忆深刻的句子不记下来都是罪过。
一个月没读完,还有一点就是时间太散,工作家庭都得照顾个遍,喜欢读书,但读书在家里的地位却总排不上前三,没办法,家人总是最重要的。
读书读书,读得多了总会有些不一样的感觉,而且时间越久想得越多,不一定想得通透,但只要想,一定又有些进步。
《围城》我现在读到汪处厚一家两口在给方鸿渐和赵辛楣介绍对象的桥段。
说来可笑,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里面的方鸿渐做人最不踏实,全整些假体面,道貌岸然的背后全是小人心思,全没本事,只给自己扣上一顶留洋学生的帽子,好像就成了文化人。赵辛楣的文凭没有细说,倒好像是确有其事的样子,算不得好人,倒也占个真性情在里面。
然后读呀读呀,突然觉得方鸿渐也算半个好人了,因为从他接受执教的路上到当上副教授,我看到了更多比他更假,却更道貌岸然的嘴脸。虽然肚子里不全是男盗女娼,却全然没有个教书先生的模样,摆足了之乎者也的姿态,全是为了捞钱捞得爽快。
当好人坏人扎堆,你会分不清谁是谁的。
那时候的老师上位看得其实不全是文凭,通讯相当不发达的年代,文凭完全可以胡乱杜撰,读《围城》我总想起电影《驴得水》里面的场景,那个来视差的留学英国的指导员完全是个二货,也不知道怎么上的位。不过看了《围城》就全然解释得通了,什么都可以造假,打出好名声最重要。
《围城》其实就是一部经典的“厚黑学”,脸皮厚的人才能过得潇洒。
里面的汪处厚,明明是贪官被撸了下来,跑到学校里来做教育,居然还自觉体面的很。好像不管这个人做过什么,只要是下调的,都是牛人。他的污点,所有人都知道,但所有人也从来不当污点来看,只要他自己不把自己看轻了,活的当然比别人快活,别人认为他这当过大官的理所应当,他自己更是心安理得。下面这段说的有意思:
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凑趣地死了,让他娶美丽的续弦夫人。结婚二十年,生的一个儿子都在大学毕业,这老婆早该死了。死掉老婆还是最经济的事,虽然丧葬费要一笔费用,可是裂魂不要赡养费么?重婚不要两处开销么?好多人有该死的太太,就不像汪处厚有及时悼亡的运气。
这段肯定是对汪处厚心里的准确描写,但他可不会杀了自己的太太,道貌岸然的人自会道貌岸然地活着。
(文章作者洛凡,请勿转载,文中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随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