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来,回归正轨,上班、下班、回家………进入无限循环的生活。大家是不是有种感觉:在外时觉得家好,真正回家了,回归原来的生活轨迹时,又觉得外面好。我也是这样,回来后又进入不想动的模式,我知道不好,逼着自己动起来,整理、搞卫生、运动、阅读……但有时心有余力不足。
当我阅读到李松蔚老师的书《5%的改变》让我有所觉察和思考。我们很多时候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希望活成别人的样子,但适用于别人的,未适用于我们。比如减肥,看视频里别人减肥轻轻松松,轮到自己,跟着跳一次操腰酸腿疼;比如看别人轻松拿证,轮到自己学习,不是没时间就是没精力;看到别人改变,轮到自己就觉得好难………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才能愿意了解自己,从看清自己再到欣赏自己、爱自己,最后从用好自己到自我实现。
李松蔚老师在书中也讲了相关改变的工具箱,我结合在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总结。
1. 去除对自我的负面评价。人人都有独特
之处,特点本无好坏之分。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定的环境下,就会产生评价。我们可以及时停下头脑里“我不好”的声音,尝试事事导向正面的价值,用成果框架去思考:既然我就是这样,那么我能找到哪些资源,帮助我做好、做到。
2. 生活里改写我们自己的故事和想要的结
果。人生犹如故事。同样的素材编织成不同的故事线,就会带给人不同的行动方向。但任何困境中的人,都有选择权,同样的故事里,除了对立和战斗,也有合作、相互成全的空间。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无论是我们的家庭还是职场,我们可以把握身边的机会,站在共赢的角度去看待彼此,带着我们的善意,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
3. 学会与角色的分离。人在不同的环境下
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不是人的全部。很多人痛苦在于,把角色中获得的反馈误以为“我是谁”。比如,工作是我们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扮演的角色,而人生还有更多面。当然如果人生和工作能合二为一固然感人,但实在做不到也不妨分开。还有在家庭中,作为妈妈,我们的身份往往与孩子的成绩捆绑,孩子优秀,我们就是成功的妈妈,否则就是失败的妈妈。我们忘记了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我们有对孩子的教养责任,孩子也有成为他们自己的权利。
4. 短期的确定,做好当下。未来不可避免
带来不确定。我们需要长远视角 ,但当我们想不清未来时,我们可以一边想着长远的事,一边找时间把当下的事情做起来,在做到过程中,我们一定可以找到答案。所以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5. 用最小的行动按钮发出启动信号,付诸
行动。正如本书的书名《5%的改变》,往往复杂的工作在启动之初,会让人因其“困难”望而却步,我们可以把行动的第一步设计为一个简短、快速,又能对外界发出信号的动作。《微习惯》作者也是相同的理念,往往微小的改变,一个点的激发就会带来连锁效应,激活整体的状态。所以带着意识行动起来。
随着持续的阅读,我也找到方向,先过好当下的生活,从了解自己,爱自己做起,让未来在5%改变中慢慢清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