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姜昆那一段《新虎口遐想》余音未散;初二,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便上演了一场真人版。艺术来源于生活,然而生活却远比艺术残酷,相声里,姜昆两脱虎口,劫后余生。生活中,误闯虎园的年轻人却惨遭不幸,命丧当场。
新闻出来后,令人意外却又不令人意外的是死者备受嘲弄、调侃。究其原因,系于该死者是为逃票翻墙进入虎园,其行不正在先。老虎吃人本系天性,老虎无辜,事后却遭击毙,连累无辜在后。观其行迹,的确有让人诟病之处。然而我对网上那些或戾气深重、或以死者为调侃的评论却不敢苟同。
并非持所谓的圣母心,我也无意将道德凌驾于规则之上。我也始终认为规则就是规则,道德不该行于规则之前。挑战规则,无论如何其情可悯,都应该受到惩处。不错,死者有错在先,是非早有公断,不必在下赘述。不过既然死者已死,又何妨嘴下留德呢?
不顾规则翻墙进入虎园,自有其取死之道,然而既已取死得死,也算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我们中国人常说死者为大,不是说人一死,生前之事就可以是非颠倒,黑白罔顾了。只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人都有过失,但是死亡终究是人一生的终结,为死者以及死者家人保留一点体面,也是为今后自己身后留一点体面,毕竟谁也不想死后仍被人指谪。这一点口下留德,本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默契,本也与道德无关,而是成为另一种规则了。
所以说一声死者为大,并非道德心作祟,而是出于“为亡者讳”这种规则的尊重,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一部分人拿不尊重作正直,何尝不是另一种道德的自我标榜?
老虎值得同情,人虽不值得同情,可对受害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人性的柔软美好丝毫不见,这、难道真的能算得上是三观端正么?须知人的仁爱之心本就与他人的是非对错无关,而是出自本能的不忍之心。
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或许可以一窥所谓仁心真义。孟子得知宣王在祭祀中以羊易牛,孟子于是说: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宣王以羊易牛做祭品,老百姓都觉得宣王是吝啬。牛羊都是性命,既然如此,以羊易牛本并无区别,说这是因为仁义,连齐宣王自己都无法相信。可孟子却以为这是“不忍之心”。世间苦难事万千,不见不生不忍,见之则必生不忍,不是厚此薄彼,是尽心而已。
尽自己的仁爱之心,少一点刻薄;生死面前,存一点肃然。互联网时代,敲击键盘恣意评论之余,若能稍稍顾虑一下死者的体面、死者亲友的心情,也不失为一桩善举。让死者的亲朋好友乍临生死之余,还要面临外界的恶意调笑,又是何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