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居然成了这么痛苦的事!
我的侄女也高三了,她之前闭着眼睛选了门化学作为高考的考试科目。但是这门课她又没学好,之前的化学老师自己都不怎么会,糊弄着就成了这样。
在这个维分数论的教育时代,你让她怎么去参加高考?考完了会不会一把火烧了化学教材,并发誓这辈子再不碰化学了?
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常见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然后回家做作业,但是除非家长能在一旁指导,那么学生不能边做作业边提问纠错。学生无法在学习中得到学习本身的快乐,创造力无从展现,所以我国是山寨大国而不是科技强国。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传统教育的时代局限性,教育是不是到了变革的时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体系。教育无需强迫,也不能强迫,更无法强迫,任何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让人们头脑空空,一无所获。只有在早期教育中融入寓教于乐的成分,我们才能更快地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现在的教育模式源自于普鲁士——德国前身。这种模式原本旨在与培养听话、忠诚的工人,计划性很强,老师会严格按照计划花几个课时讲一个概念,不管学生是不是已全部掌握,必须过渡到下一个概念中去,不然无法在学期结束时完成全部授课内容。
这样从根本上就不是因材施教,固然一部分学生能全部跟上计划节奏,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一个概念没跟上就一直落后。
一个沿用了一百多年的教育模式是否还适合现今的世界,非常值得商榷。
十年前,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互联网只能登个网站看看;二十年前,我根本不知道手机和互联网为何物。
既然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现在的学生们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后需要什么样的知识。那么,比起现在教给他们的知识内容,教会他们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无疑更加重要。
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传统模式总是只有一个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为什么老师不能以团队的形式现身,各讲自己最擅长的部分。
传统模式总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完, 然后带作业回家做。为什么不能把这个过程翻转过来:学生自己在家里看讲课视频,在课堂上做练习,有不懂的马上就问老师,当场解决。
为什么非得在课堂学习,而不能再其他地方?
为什么要有寒暑假的安排,浪费的三个月能不能更充分地利用?
为什么大学都是几乎封闭式学习四五年,而不能把学习跟工作实习结合起来?那样不就能更贴合工作实际需求情况了吗?
所有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已经有很多实践性的研究,而且都取得了极佳的成果。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镇的瑟谷学校,认为儿童天生好奇,只要给他一个学习环境,他就会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同样地,瑟谷也相信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他们完全尊重个体自决的权力。
不管多大年纪,瑟谷学校里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具有超乎寻常的热情,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意味着,孩子们在学习,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学习"。
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可汗学院,借助技术的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他把教学课程录制成了十几分钟为一节的视频课,让穷人有机会接受教育,让学生能在家反复学同一段视频课直到听懂为止。
他以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诠释了教育的本质,这不就是在用科技的力量引领一场教育革命吗?
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是加拿大公认的顶尖工程院校,这个大学的毕业生被要求在毕业前完成6次,共计24个月的实习。
这样一来,当别的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学校里上课、考试时,滑铁卢大学的学生们已经在用真实的商务案例锻炼自身。同时,在6次实习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和雇主相处的时间,在毕业前就能收到很多份工作邀约。
所以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就能拥有实用的技能、充分发展的智力、收入丰厚的工作。这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实习经验。
以上这些教育组织的经验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就算做不到像瑟谷学校那样极端,但至少可汗学院和滑铁卢大学的实践经验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