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娃过了4岁生日,摸爬滚打中,我也当了4年妈妈。这4年里,有焦虑有烦躁,有泪水有欢笑,而心里的困惑也一直存在着。
我知道要给孩子爱与自由,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但是,怎么给?更多物质?一起看动画片吗?事实证明,做到这些,并不能让你和孩子更好地相处。
当孩子有了负面表现,对,就是你认为的“负面表现”时,我们就原形毕露了,那些所谓的“爱与自由”早被抛到九霄云外,接下来的画面估计每个家长都不会陌生,孩子哭,大人气,两败俱伤。
怎么才能更轻松、更愉快地和孩子相处呢?
或许是被这疑问引领着,我读到了一本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领悟到,想要和你的孩子好好相处,那么你自己也要像孩子一样!而孩子间的相处方式,就是做游戏!这个领悟真的是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感觉生活一下子都美好起来。
而这本书,就是荣获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的《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游戏治疗、亲子教育方面的专家劳伦斯·科恩博士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科恩博士认为,游戏是孩子的语言,通过游戏,家长可以更懂孩子,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教导,最后,家长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看见自己。
01 游戏是生命的主要元素
孩子呱呱坠地后,就会被有趣的事情逗得咯咯笑,他们喜欢游戏。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全部,是一个充满魔力和想象的场所。
游戏是孩子尝试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径。
就像幼狮们从厮打中学习生存一样,孩子也是从游戏中探索世界,尝试自己在世界中的能力,从而变得自信和成熟。
游戏满足人们对联结、对亲密情感的无尽需求。
孩子通过游戏学习同其他人建立、并且修复关系。甚至黑猩猩也是这么做的,它们喜欢在同伴的手掌上挠痒,特别是它们刚吵完架的时候。
游戏使人们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游戏的这第三个意义,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孩子如果在学校过得不开心,他回家后可能会玩起自己最爱的游戏,比如一场激烈的网球赛,或者画画读书。
他们从这些游戏中,找到自信和满足,在白天的沮丧挫败中重新振作。
其实,抛开上面这些深层的意义不说,游戏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带给我们快乐。而我们和孩子在一起,就应该是快乐的事,不是么?
02 用游戏帮孩子生根成长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论中说:小孩子一出生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妈妈),借此保护自己免受外在的威胁。
依附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就像一个需要不断蓄水的杯子,只有那些保持蓄满状态的孩子,才能具有足够安全的依附感。
那么,跟孩子待在一起,就会让他们有安全感了吗?斯坦利·格林斯潘认为,孩子必须从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安全感,得到心理满足。
因此,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就是在日常持续不断的互动中,与家长取得联结,而游戏是取得联结的最有效方法。
足够的安全感是孩子的根,而游戏帮孩子生根。
对小朋友来说,最典型的联结游戏就是“躲猫猫”。我们一遍遍假装问“孩子去哪了?”小朋友们强忍着笑声,躲在以为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而当我们终于“打算发现”他们的时候,还要作惊喜状,“哇,你在这里啊!太难找了!”
对孩子来说,这个游戏永远充满乐趣,或许,它可以实现他们想要的联结吧。通过这种联结,我们给孩子爱的滋养,让他们知道自己被深爱着,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内心的力量。
科恩博士到5岁的凯文家里做治疗,他们来到户外踢足球。
开始前,凯文跟科恩说:“慢慢来啊,我只是个幼儿园的孩子。”科恩接收到凯文的暗示,他不希望挑战过大,于是科恩让凯文得分,自己一分没得。
接着,凯文加强防守,这让凯文有点紧张,他开始给科恩制定规则。“我说停的时候,你就必须停,等我说动,你才可以动。”“
呜呜,这一点儿不公平!”科恩装作被欺负的样子。凯文咯咯地笑了,同意科恩可以偶尔控球。
科恩装作笨拙不堪,把球运到球门附近时,又装作很认真的运球,让凯文趁机把球抢走,科恩的惊讶和气恼,直接把凯文笑翻了。
凯文的信心在增长,他不再紧张,最后足球比赛的比分是17比3,胜者当然是凯文,他还在游戏中拥抱了科恩。
在这场足球和建立自信力的游戏中,科恩通过孩子的提示(对孩子表现的敏感度是家长需要提高的,别真的把自己当孩子了-_-||),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和强大,使无力感在笑声中一扫而光。
孩子总有一天需要长大,而游戏帮他们成长。
总而言之,游戏可以让家长更懂孩子,也让家长的教导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游戏力的原则,可以有效地预防及解决生活中的冲突,这个原则就是:
加入孩子,建立联结,嬉戏打闹,让孩子主导,与孩子对准频道,让事情变得有趣。
03 在人生这场游戏中,我们都在渴望联结
相比于孩子,我想我们成年人的问题更大更多。
成年人习惯隐藏情绪,封闭自己,也正如此,当孩子大哭不止、肆意宣泄情绪时,我们感觉备受折磨。
不管是接受孩子的情绪,还是表达我们自己的情绪,都非常之难。
我们还习惯制造各种事端,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或许,我们就是太过较真,不够放松吧,我们忘了人生也是一场游戏,我们其实也是那些渴望联结的孩子。
《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餐厅里有两桌人在吃饭。前一桌是三个男人,谈笑着,喝着啤酒;后一桌是一个壮汉,低头喝着闷酒。
突然,壮汉转过身低声对前桌的三个人说着什么,好像觉得前桌太吵了。说完壮汉又低头喝酒,但每隔二三十秒,又会对前桌重复一次刚才的话。前桌用了所有可能的回应方式,但无一能够化解矛盾。
最后,前桌三人中的一个人,对壮汉说:“嗨,过来这边!”壮汉以为他要打架,缓慢地站了起来。
这时,那人说:“不是,带着你的酒过来!”他拉过一张椅子,拍拍椅垫请壮汉做下,之后,不时地邀请壮汉开口,拍着他的背,让他融入圈子。
很快大家就谈笑风生了。
科恩博士说:
“人们在心底渴望的就是彼此亲密,不管他们对此的表达方式是多么疯狂和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