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的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曾经在藤校学习工作了24年,担任过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对于藤校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优秀的绵羊”是德雷谢维奇对常春藤名校的学生的一种比喻,原因是因为他觉得这些学生酷似绵羊、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现如今,不少父母非常焦虑,害怕自己的孩子“一步慢、步步慢”,恨不得孩子还在肚子里就开始盘算他将来读什么学校、培养什么爱好。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漂亮的成绩单,一路全优的考上名牌大学,再找上一个体面的工作,稳稳地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常春藤名校,在父母和孩子眼中,无疑是心中的梦想学府,一旦考上,几乎就已经可以理解为站在人生的一个制高点上了。
优秀,绝对是没有什么异议的。毕竟这些名校并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进去的。而作者用“绵羊”来形容,却有独到之处。
英语里有个固定的俚语叫做“one sheep follows another”,翻译成中文是“盲从”。这也是绵羊的特性。
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是对所谓精英的理解:在学校里,他们用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进入社会之后,他们用收入高低来衡量自己是否足够出色。而忽视了自己真正想要和追求的东西。
如何破解呢?作者在书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学生层面,既要有敢于试错的勇气,又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更要善交课堂外的良师。
从学校层面,既要大力推行博雅教育,又要提升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
从社会层面,加大对中小学的经费投入,保障不同群体进入常春藤名校就读,也要保证没有机会进入常春藤名校的人有公平的享有一流教育的机会。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总的来说是在探讨美国的教育方式,而更深层次的是在探讨教育的真实目的: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心中的所爱,让孩子在自己的领域做领头羊而非跟从。
对于教育,在我与女儿也会用我们的方式探讨。这两天女儿正在中考,记得中考前,还曾经有过一次非正式谈话,我问女儿,你对未来的计划有修正吗?女儿一直以来的方向都是要学心理学。她给我的回答是,依然是!我很欣慰,在中考阶段,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我们一起在网上搜索国内心理学专业比较好的学校,开始制定即将开启的高中学习目标和计划。我坚信,她自己的选择,她一定会一步步的实现,并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