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七年》
国庆这几天,把《人生七年》英国原版给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从1964年开始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中产,有的来自上层阶级。每七年采访一次,最近一次是2019年,整整持续了56年。当初被采访的“小孩”们今年已经64岁。每次采访都会了解下他们的基本情况,健康、家庭、事业、经历等。通过单个小孩的纵向对比和不同小孩之间的横向对比,可以得出很多启示。比如这部纪录片的一个基本思想---“七岁看到老”,即一个人的性格很大大程度上在幼年时期已经基本形成,而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七岁看到老”。
乐观的性格比懂很多道理更重要
这部纪录片可以有很多方面的解读,我现在想谈的是给我冲击最大的一点---开朗洒脱的性格比懂很多道理要重要多的多。在这之前,我知道性格好很重要,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认知更重要,也一直期待自己能成为一个很睿智懂的很多、懂的很深的人。但这部纪录片给我一个启发就是,其实想要一生过的幸福,懂很深奥的道理不是刚需,好的性格更加重要。下面介绍纪录片里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体会性格是否开朗乐观对人生的影响。
开朗的托尼
这个翻铁丝墙的小孩就是顽皮的托尼。从小就爱打架~
但是他知道自己长大了想做什么。
14岁的托尼开始了他的梦想追逐之路。
21岁的托尼已经放弃了成为要给骑师的梦想。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他选择了开出租车),这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不管怎样,始终要乐观面对生活。
“我不是政客,将来的事情,让他们担心好了。我只懂赛狗行情,追女孩,伦敦路况,出租车路线,大街小巷,爸爸妈妈的爱。我只懂这些,也不懂别的。”
28岁的托尼早已成为了正式的出租车时机,同时是个临时演员,并且结了婚。至于曾经的梦想,他作为美好的回忆。
“我是一个很活跃的人,我喜欢进步的感觉。不喜欢原地不动。因为生活不动人,要在自己行将就木之前,尽可能多做事。我是一个性格很乐天的人,我来自伦敦东区,态度永远积极。”
35岁,托尼说,“我已经做过所有我想做的事。”
忧伤的尼尔
7岁的尼尔,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你简直难以相信日后悲伤和抑郁的魔爪会伸向他。
14的尼尔依旧良好。
21岁采访尼尔时,他已经从大学辍学了,然后去伦敦的工地打工,住在一个非法的住所。他为什么这样?我通看整部纪录片都没有找到很明确的答案。我大概觉得是这样:尼尔的父母本来就是老师,他们家一直有一种学术的氛围,所以尼尔从小相对比较会思考,给自己的压力也很大。后来14岁左右他的父母离婚了,对他可能是一个打击。再加上他没有如愿考上牛津大学,这是另一个打击。双重打击之下,他无法承受,于是选择辍学逃避。有外在的父母离异、压力太大问题,也有他天生脆弱的原因。
28岁的尼尔,真的让人难过。他开始流浪,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
事实上,采访中的尼尔是一个很健谈的人,他说话的方式展现了他的认知。他觉得自己可以去讲课,给学生们讲他独到的“深奥话题”。但是很可惜,这些深奥的话题没有帮助到他。
35岁的尼尔,依旧依靠社保生活,并且他的精神状态很不好。曾经那么活泼可爱的孩子,最后变成这样落魄真的很让人唏嘘。
往后余生,我想做一个开心的二百五
我觉得尼尔的落魄人生除了父母离异和压力太大,还有很大的问题在于他天生是那种略带悲伤、想太多、不够开朗的人。在他28岁的采访中,他说他自己不会要小孩,因为他害怕即便他的妻子是一个很正常的人,他的小孩也可能和他一样不容易感受幸福。
几乎没有人总是一帆风顺的,托尼从小的梦想也碎了,他在赛狗场帮人跑腿混点钱的时候被人各种嫌弃,但是他不介意。尼尔在片中是作为中产阶层的例子,父母是老师,其实家庭条件是比托尼好的。他在中学是的成绩是4A,他只是没有考上牛津而已,只是大学差了一点而已。如果说父母离异,其实片中还有很多还在是来自孤儿院的、单亲家庭的,又有几个人什么都好?人生本就是一个充满不如意、意外、混乱、困惑、迷茫、诱惑、缺憾的旅程,难道有一点不顺就逃跑从此沉沦?当然,我不觉得尼尔是故意逃避,他只是天生性格如此,他也在痛苦地挣扎。
性格有先天的一面,但也有后天行为的影响。往后余生,我想过得简单一点,洒脱一点,二百五一点。不要想太多,想太多就容易陷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之类的灵魂问题。像托尼一样,只关心一些自己生活里最重要的几件事就好。不要老是一个人呆着,多参加多人线下活动,多和人沟通。学者幽默,如果自己一下子做不到,可以看看郭德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