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探讨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呢?是最近有几件事触发了我。
第1个就是我在阅读邱少良的《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他在书的前面附上了很多相对有名的人对这本书阅读后的评价,或者说是介绍。从宣传的角度上来说,这样可以增加这本书的权威性,或者说给他背书,让更多人相信这本书对我们有用,但是我在看到这些东西以后,给我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体验,就是狂轰滥炸。
第2个就是在听了梵登读书会当中很多书以后,比如说像《赋能》、《逆商》这类的书,我就在想一个问题,这些书值得用这么大篇幅去讲吗?比如说邱少良的《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那我在想真的他们是不是为了凑篇幅。
第3个就是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人生真的有没有哪些道理是我们必须得掌握的,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过得相对来说更加幸福。那如果有,他应该是什么?就是说这些东西更有普遍性和实用性,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比如说对我产生影响的最早的几本书,《人性的弱点》、《影响力》、《非暴力沟通》等,还有著名的应用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管理理论,这些帮助我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尤其是在学习实践了情绪abc管理理论,会用这个工具去觉察、觉知自己的情绪或者思考的逻辑的发端,平和的心态更加充盈,感觉眼里有更多的美好,更自己相处的更好。
而这些好的工具书写的并没有那么复杂,那么没有那么深刻,它的可读性比较强,而且能够给人提供真实的价值。
不过,话又说回来,金子都是难以寻找的?
只有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你不断的寻找才能找到你需要的“真传”。
“真传”需不需要那么过度的包装呢?不需要。“真传”需不需要那么多的包装呢?需要。
那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在前两天的一点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演讲当中就讲了一个观点或者一个核心的主题,我们要去做那么大篇幅的论证或者逻辑推理呢?
因为世间的道理它只有那么多,但是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并不代表我们真的知道,我们相信它,我们会去实践它。所有的书籍、演讲这些传播知识和思想的东西,都只是为了把这个道理给你讲清楚他的,然后让你相信他,这样能够促进你的行动,让你变得更好。
最后想说的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这是没错的,这是最后的结果,这是经过寻找的人总结的结果,忽略寻找的过程,得到“真传”的人也不会有真传。如果你没有在茫茫大海中亲自寻找,别人无法把真传直接给你,如果可以,我想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可以世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