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
你是否知道,你本人比任何玩具都更让孩子喜欢和着迷?
孩子们并不需要智力玩具或者电视节目,他们需要的是你!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随便打开哪个购物网站,孩子的东西总是很显眼的,各种玩具,林良满目。我们努力赚钱,然后给孩子们买各种玩具,给孩子们报这个班,那个班。我们花很多的钱请别人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可是结果常常令我们失望,我们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本书想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20180913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情感引导的基本要素
1.了解并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所以情感引导也要因人而异。
2.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适当的目标。
3.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达的任何情感,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刻看着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
4.对孩子的各种情感都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
5.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利”的平等关系,但同时也要设定界限。
6.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7.为孩子树立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典范。
8.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情感。
9.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10.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20180915《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
场景:妈妈正在打电话,孩子们在房间里来回奔跑,密集的脚步声和尖锐刺耳的叫声让正在电话中的妈妈不胜其烦。妈妈要如何做了?
控制型:(大声吼道)都给我停下!我快被你们逼疯了!不许再跑了,立刻给我回房间去,如果你们再淘气,饭后就没有冰淇淋吃了。
放任型:孩子们的确太吵了,可他们就是这个样子,说也说过了,骂也不怕,又有什么办法呢?(然后挂掉电话,任由噪声继续下去)
无论是控制型父母还是放任型父母都不能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
除了惩罚和放任,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可以包容孩子的行为,又能规定限度。
情感引导可以提供一个折中的办法:
妈妈先平静下来,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对孩子们说:亲爱的,你们的声音有点太大了,看来大家今天心情都不错嘛——个个跑的跟小火车似的——不过你们能不能到外面跑去?我可以帮你们布置一个障碍跑道,屋里可不方便赛跑,等妈妈一打完电话就出去帮你们建造好不好?请你们也帮妈妈一个忙,自己先去后院玩可以吗?
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理解和满足,他们是很乐意配合父母的。同时,妈妈需要安静接电话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没有怒吼,威胁,放任自流,双方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同时,孩子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0180916《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场景:午饭过后才一个小时,孩子就说:我饿了。妈妈轻描淡写地回答:你怎么可能会饿!我一个小时前才给你吃的。
轻视是一种最简单、最下意识的反应,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这样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正确的或者有益于孩子健康的行为。
有一次,我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事后回想是小事,当时觉得是很重要的事)和老公闹别扭,先生认为:一件小事,至于嘛,真是小题大做,觉得我没事找事。我当时气的不行,觉得和他三观不合,都过不下去了。我甚至会联想到他不再爱我了,否则他怎么会无视我的感受?如果老公当时和我说:我看出了你情绪不好,能和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然后我就会采用沟通的方式,和老公谈论发生了什么,你的想法又是怎样的。而不会让情绪升级,上升到价值观的问题,从一件小事变成了对对方不满。
情感引导就是一个了解的过程。
有时候家长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妈妈自己刚吃过,自然不饿,因此,就推论孩子也不可能会饿,所以才回答说:你怎么可能会饿?而不是说一些关心孩子的话,例如:你又饿了吗?真的吗?是你的肚子咕咕叫了吗?会不会是渴了呢?
再比如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摔了一跤,趴在那里哭。在一旁的父母看到了这个过程,只是摔在草地上并没有摔疼,也没有受伤,于是对孩子说:好了,自己站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男子汉,有什么好哭的。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他不希望孩子过于娇气或者养成爱哭鼻子的毛病。
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的想过当孩子摔跤时的心里感受呢?这个过程,所引发的是一连串的情绪,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钟他还在高兴的奔跑,下一刻就重重的摔在地上;随之而来的感受是尴尬,他心里在想:哦,我的天呐,每个人都在看着我,我一定看起来很蠢…… 这种尴尬可能比实际的创伤更让孩子难受,总之类似于摔跤,这样的轻微事故,所引发的情感变化,父们都往往考虑不到,更不用说更加重大的事件了。
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他们对你说的话,而是要首先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
倘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乃至愤怒等消极情绪,他们会因此学会恰当的处理这些感情,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问题。
20180917《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情感引导常见的误区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场景:我家老大喜欢用手到菜盘里拿菜吃,即使他已经学会了使用勺子,他还是一到吃饭的时间,不由自主的这样吃菜。我就使用过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每顿饭,如果不用手吃菜,就给他一颗星星,集满10颗星星,就可以买一个玩具。我们还商量把这个记录贴在餐桌的墙上,用来提醒他,每次吃饭的时候,他要怎么做。结果是他确实做到了10次甚至更多的用勺子吃菜,得到了奖励的玩具,但是这个办法没有持续太久,他还是会经常用手到菜盘子里拿菜吃。
我家孩子爸也经常用这一招,比如孩子吃饭慢,为了让他吃快一点,然后拿着一个水果在旁引诱:睡先吃完饭,就可以吃水果。
下午午睡了,晚上就可以看动画片。
你这样这样做,我就会怎样怎样……
这种办法不能彻底的改变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就是不想午睡,看不看动画片也无所谓,玩具什么的也不想要了,水果也可以不吃啊。
外部的驱动抵制不了行为的惯性,孩子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做这件事情,而是为了完成这个事之后的奖励。当奖励得到后,这件事也就结束了,下一次除非有更好的奖励,才能去驱动孩子。
我后来的改变是,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他觉得用勺子吃菜不是很方便,会滑落,舀不起来,没有手来的顺畅。我会把菜盘子放的离他近一些,还让他尝试用筷子。虽然他现在还会偶尔用手,我也是用简单的话和眼神给他提醒,比如,看到他用手,我就举着筷子说:西西。毕竟一个习惯养成了,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就可以打破的,甚至需要双倍的时间去改变。
吃饭慢,我也不等他,不催他,其他人吃完,我收拾碗筷去洗,他吃完,错过了妈妈洗碗的时间,需要自己洗碗。如果早上要上学,我们约定好出门的时间,到了那个点,还没吃完,就不能吃了,因为要出门了。
允许他不午睡,但是不能打扰爸妈休息。
不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而是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虽然现在还是会不自觉的用外部激励的方法,但是心里会多一份清醒,这不是一个好方法,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就知道还有别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