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校外的好几位老师都跟我反应,我家小朋友不求功利之表现,佛系到令人费解。
被提及一两次时,我并未当回事,认为或许是他还不懂什么“奖励”“荣誉”之事。随着年级渐渐地升上去,也随着课外班的增多,这类反应却频繁起来。
这是班主任前阵子发给我的信息。
数学老师也曾告诉我,在别的孩子都在意多一个或少一个“奖励币时”,这孩子却从不在乎。体育老师发信息给我,他把在体育课上得来的奖励币都送给了他的好朋友。
我问他,“你不想要奖励币吗?”他回答我,“一般般,但乐乐很想要的样子,而且他好像也没得过几次奖励币。我运动能力好,没关系,可以再赢几个回来。”
课外班也大都有发星星的做法,攒够了星星还能换小礼品。我们家的这位还是一如既往地“淡然视之”。如果老师在课后不问他,他绝不会主动摊开捏在掌心的那几颗纸星星,只会在离开前放回到讲台上。
我曾指示过他一次,让他自己把纸星星贴到白板上去,他的回答让我讶异——把星星贴上去了也不会让我马上变得很厉害,所以贴不贴都没关系的。
是的,“没关系”似乎成了他的一个惯用词。
机缘巧合,前几天看公众号的文章,其中提及一个设想,“如果让你再经历一遍学生时代,你觉得你有可能变成学霸吗?”
那一瞬间,我真的仔细考虑了一下,也正是那么一下,有些潜入记忆深处的事件就那么浮现了上来。
中考前夕,班主任找我谈话,那是第一次我在权威的成年人的脸上看到了欲言又止的尴尬。
“你能把今年的区三好名额让给副班长吗?你的成绩一直很稳定,考上市重点肯定没有问题,但是她不行,她的发挥容易失常。但如果她有了这10分的加分,进重点高中的概率就会很大。”
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我到现在都不确定我当时的果断是基于自信,还是感同身受于班主任的那份焦虑和尴尬,她即有求于我我自当倾其所有。
事后,我的父母知道了这件事,可想而知家长们的正常反应,指责班主任的偏袒,作为人民教师怎可以开这种口;同时也责怪我的痴傻,整整10分的加分项,就这样拱手让人。
其实我早在心里盘算过这两个问题。
我这一届原本有4个班级,我本是3班的学生,全班共33人。在初二开学那一年,3班被分了班,每11个学生为一组,被分到了其它的三个班级。
所以在我看来,班主任偏袒原班级的学生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至于我的痴傻,以及我实在不忍拒绝班主任那个近乎于“乞求”的眼神,我无法详尽地解释。
世上总有一些比眼下既得利益更好的东西,仿佛在我更小的时候就曾触碰到这层道义。
当你经历过之后,你便知自己还能再经历什么。
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更多地还是性格使然,而必然无非是顺着这些偶然一路走到底。
想必有人会问,那个10分的最终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我没有考入市重点高中,考进了一所区排名第二的高中,而副班长也只进了一所普高。
这个结果有关系吗?有,也没有。
结局已经如此,再追溯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根本无所谓。
而在“我愿意”和他人报以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种“自我认同”,这让我在日后面对诸多抉择时不轻易动摇。
在“也许”和“宿命”之间,我被注入了一份笃定,这也让我更容易找到逻辑自洽。这天底下最难跨越的,不就是“自己那一关”嘛。
现时,我家的那位小朋友似乎比我更早地触碰到了那份“先知先觉”。我亦但愿,他可以更早地在“没关系”里找到他这一生的“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