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德国之手。
昨天刚上映的《敦刻尔克》中,诺兰又用他最擅长的打乱时间线的方式来演绎这场大撤退。敦刻尔克港口待撤退的陆军,从港口对岸响应号召主动出海支援的民众,掩护英法联军撤退的空军,三条叙事线分别是一周,一天,一小时的故事穿插展现。相比于诺兰之前神作中的充满悬念的多时空叙事,《敦刻尔克》似乎要简单易懂的多,但这种三线交叉叙事的方式还是起到了充实电影内容的作用。
电影虽全程没有让德国兵露脸,但处处都能让观众感受到紧迫感与窒息感。除了压抑的让人精神紧张的配乐打辅助,无疑,电影本身的内容才是最让观众震撼的。电影的开头开门见山的交代了战况,几个英国士兵在破败的街道上捡到德军洒的传单,传单上清晰表明四十万英法联军已经被德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敦刻尔克港口成为他们的唯一退路。接着这几个士兵就遭到德军袭击,一路逃窜跑向正在紧急撤兵的码头。码头上不停的有敌军的轰炸,人人都想坐上那搜开往英国的军舰,而为数不多的军舰也几乎全部被轰炸掉。。。海岸对面,英军征用民船前往敦刻尔克,一位老船长带着十七岁他的儿子以及朋友毅然上路,在奋力就回几十名士兵后,影片才交代原来老人的大儿子参军三周就牺牲了。。。海洋上空,三架英国空军与德国敌机殊死搏斗,虽然有两名飞行员生存下来,但回国后仍有陆兵抱怨,而最终干掉最后一架敌机的英雄哈里斯,也沦为了德军的俘虏。。。片尾幸存者们归来,有人为自己成为逃兵而愧疚,有人享受这种活下来的喜悦。影片末尾让男主读出报纸上丘吉尔的讲话,同时也隐晦的揭示了电影主题: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在传统的讲述真实事件的电影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事件,就是从个人英雄主义出发讲述历史。几乎找不到像《敦刻尔克》这种能够从人性本能的求生欲望出发,用几句台词就能表达主题的电影。不探讨历史人物的对与错,不发表对事件的评价,就像是记录了一场残酷的大逃亡,让观众身临其境,惊心动魄。
毫不夸张的说,《敦刻尔克》是一部完全有资格写进教科书的反战电影,没有歌颂英雄的伟大,也没有宣扬战争的正义性,而是告诉没经历过战争的你我,战争有多么恐怖。
关于这部电影的配乐,时间线以及镜头语言还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再一一赘述,还是推荐大家去电影院一探究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