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之后,辅导员张老师要求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书。他提供了一批书单给我们挑选。轮到我挑选的时候,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先生的大作,繁体竖版。这是我在大学读的第一本书,但不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是导员布置的任务,还要写读后感的,所以我都是很认真的读,尽管我对这本书没有兴趣。序言读完之后,我发现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并且深深地被钱先生的语言所吸引。所以,我在网上购买了它,留在身边仔细的研习。毕业以后,因为一位好朋友考上了文化史方面的研究生,临别之际,我把这本书送给了朋友。工作以后,我又重新买了一本,放在身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最初的选择可能都是被迫的,极其不愿意的。但是,这不妨碍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喜欢上这份被动的选择。
读完之后,任务也就算完成了。《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孔子传》、《中国历史研究法》等钱先生的作品,我开始一一进行拜读。尤其是《国史大纲》的序言,我曾经在图书馆门前排队时,大声的朗读。因为门前都是朗读英语的声音,没有一个朗读中文的学生。我偏要朗读汉语,而且还要大声地朗读,我可以不去理会别人的目光,心理多少还是有一点小别扭的。
以后,我又读了余英时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专门写钱穆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余先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领域有着极高的学术造诣。尤其是对士人的研究,我在学习中,多次翻看余先生的论述。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开始读许纪霖先生的《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许先生的自序特别的精彩,而且必须要一口气读完,才能感受得到。
围绕着“富强”和“文明”的“强国梦”,作者认为在“现代中国大部分岁月”里,表现出来的几乎都是“富强压倒了文明”。而“中国崛起之后,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从富强走向文明,如何实现一种既不脱离世界的主流价值、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道路。”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富强,恰恰忽视了文明的重要性,这或许是早期殖民扩张中带有的野蛮性对我们进行被动式的渲染。西方入侵传达给我们的,经过我们加工整理之后的理念——强者为生存之基。富强与文明,生存与毁灭,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人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他们“对落后的恐惧,对被淘汰的恐惧”,几乎成为了几代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贫穷和落后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自卑,使我们不敢稍作停留,只有埋头苦干。我们特别希望做出一点成绩来,特别期望活成别人眼中的模样,我们别无选择,或者说,我们还没有进行选择的资格。
实现了富强之后,我们愈发重视文明。没有文明的富强一定是短暂的。从被动选择的那天开始,我们就在默默地向文明靠拢。虽然不够轰轰烈烈,但是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