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缓冲区的概念及创建方法介绍:
缓冲区(buffer)是围绕地理要素一定宽度(缓冲距离)的区域,用于分析地理要素与周围要素之间的空间邻近性。
缓冲区分析主要基于点、线、面进行。
- 点的缓冲区建立方法:
点的缓冲区就是以该点为中心,以缓冲距离为半径的圆周所包含的范围。常用的点缓冲区生成算法为圆弧步进拟合法
,该方法将圆心角等分为若干份,用等长的弦来替代圆弧,用直线代替曲线,用均匀步长的等线段来逐渐逼近圆弧段。
- 线的缓冲区建立方法:
线的缓冲区就是沿线向两侧扩展相应的缓冲距离,两侧的缓冲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常用的线缓冲区算法包括角平分线法
和凸角圆弧法
。
(1)、角平分线法
首先对线作平行线,然后在线状要素的收尾点处,作其垂线并按缓冲距离为半径截处左右边线的起始点。在其他的折点处,用于该点相关联的两段相邻线段平行线的交点来确定。
该方法的缺点是在折点处,无法保证双线的等宽性,而且折点处的夹角越大,误差也就越大。
(2)、凸角圆弧法
首先对边线做平行线,然后在线状要素的首尾点处,作其垂线并按缓冲距离为半径截出左右边线的起始点,然后以缓冲距离为半径分别以线段首尾点为圆心,以垂线截出的起始点为源的起始点作半圆弧。在其他折点处,首先判断该点的凹凸性,在凸侧用圆弧弥合,在凹侧用于该点相关联的两段相邻线段平行线的交点来判断。
- 面的缓冲区建立方法:
因为面要素是由点要素组成的,因此面的缓冲区算法就是线的缓冲区的算法。
2.缓冲区分析:
ArcGIS中建立缓冲区有两种方法:使用缓冲区向导建立和使用缓冲区工具建立。点、线、面的缓冲区创建过程类似,这里以线要素的缓冲区创建为例。
- 使用缓冲区向导建立缓冲区:
在地图窗口上方的菜单栏中单击【自定义→自定义模式】,打开自定义对话框,切换到命令
选项卡,在类别
栏中选择工具
,在命令
栏中选择缓冲向导
并按住鼠标左键将其拖动到窗口的工具栏中。
选中要进行缓冲分析的图层要素,点击之前加载的缓冲向导
工具,打开缓冲向导
对话框,选中图层中的要素
按钮,并在下拉选项中选择需要创建缓冲区的要素图层,如果只对选择的图层要素创建缓冲区分析的话,就需要选中下面的仅使用所选要素
选项,设置完成后点击下一步。
在对话框中,设置缓冲距离大小与单位,设置完成后点击下一步。
距离设置有三种方式:
(1)、以指定的距离——手动输入缓冲区距;
(2)、基于来自属性的距离——使用要素中某个字段的值作为缓冲区距离;
(3)、作为多缓冲区圆环——创建多环缓冲区,在后续会有介绍。
在对话框中,设置缓冲区输出类型及输出文件保存位置。对面要素创建缓冲区时,创建缓冲区使其
区域才会被激活。
点击完成,得到结果。
- 使用缓冲区工具建立缓冲区:
打开【系统工具箱→Analysis Tools→邻域分析→缓冲区】工具,完成设置之后,点击确定,得到结果。
(1)、距离——缓冲区距离;
(2)、字段——使用某一字段作为缓冲区距离;
(3)、缓冲区单位——根据地图要素进行选择;
(4)、侧类型——将进行缓冲的输入要素的侧;
(5)、末端类型——线输入要素末端的缓冲区形状;
(6)、融合类型——指定要执行哪种融合操作以移除缓冲区重叠。
3.多环缓冲区分析:
对输入的要素指定不同距离的缓冲区,就可以生成多环缓冲区。输入要素可以是多个独立要素,也可以根据缓冲距离进行融合形成一个面要素。
打开【系统工具箱→Analysis Tools→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工具,完成设置之后,点击确定,得到结果。
(1)、距离——在文本框中输入距离点击+
按钮,添加多个缓冲距离。
(2)、字段名——
Reference: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